第一章 建奴动兵(1 / 2)

 天启六年正月十六日,冬日里的辽东宁远城被冬雪装扮的银装素裹般好看。

“老...老叔,你,你说这么冷的、的天,建奴会来吗?”宁远城的东城门楼上,一名虽然裹着棉甲却依然显得很是瘦弱的少年兵被冻的哆哆嗦嗦的问着一旁的老兵。

“谁知道呢?不过看这天气,应该是不会来了。毛伢子,去烤会火吧,别冻着。要是你冻倒了,你家里那年迈的老娘和幼妹可就没人照顾了。”对于建奴来不来的问题,老兵自己心里也没个数。

“那...那就麻烦老...老叔你了,我先...先去烤会火...火,等一会再...再...再来换你。老叔!有骑兵!”就在毛伢子哆哆嗦嗦的说完话准备去城门楼边上的藏兵洞烤火时,突然看见一骑自东而来。

“毛伢子,快去把李把总叫过来!”顺着毛伢子手指头的指向,老兵放眼望去,确实有一名骑兵从东方而来。

“是咱们的夜不收!赶快开城门接应!”没一会功夫,在城门楼里烤火的李把总便出现在城门洞上方的城墙上,放眼望去,李把总一眼便认出了城外越来越近的骑兵。

“快!快把我怀里的情报送给袁大人,建奴出兵了!”刚把夜不收接应进城门,李把总一个字都还没说出口,夜不收就手指着怀里的情报抢先说了一句话后便双眼一闭,头一歪,死了。

听到夜不收的话,李把总不敢怠慢,连忙叫来心腹替自己谨守东门,他自己则是揣起夜不收怀里染血的情报并带着一队亲兵亲自赶往守备府寻找袁崇焕。

当袁崇焕收到李把总的情报后,立即派出夜不收出城核实情报,然后就是召集手下一起开会,商议对策。

两刻钟后,等所有参会人员都来齐后,袁崇焕就把染着血渍的情报传给大家伙。

“贼酋努尔哈赤亲统八旗军约六万人(号称十三万)于正月十四出沈阳,目标宁远。”情报虽然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却表达着战争就要开始了。

“建奴真的出兵了?在这种天气?”对于这份情报,有的人显然有些不敢相信。

“已经派人去核实了。”

两个时辰后,袁崇焕派出的夜不收返回宁远并汇报:“几万建奴人马已至辽河东岸,预计明日渡河。”

既然情报确认无误,袁崇焕便不再多想,立马开始进行战斗部署。

按照之前早已商定好的方案,袁崇焕下令满桂守东门,祖大寿守南门,左辅守西门,朱梅守北门。并任命满桂为前线指挥官,另组建一支机动部队,随时支援各门。

至于袁崇焕自己,则是坐镇宁远城城中心的钟鼓楼居中指挥。

天启六年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亲自带领所有人马渡过辽河,剑指宁远城。

待努尔哈赤一到宁远,他便立即派出人马封锁了宁远通向山海关的所有道路。

对于建奴的到来,袁崇焕等人早有预料。为了防止之前混进城里的奸细趁机作乱,袁崇焕还专门派人在城内四处巡守,并在各个街巷都指派有专人负责往来盘查,防止奸细与努尔哈赤里应外合。

“初阳,火炮怎么样,没有问题吧?”自打建奴围城后,一直没下过城墙的袁崇焕来到正在火炮旁边严阵以待的孙元化身边,询问着火炮的状态。

袁崇焕之所以敢死守宁远,和城头上布的十几门火炮不无关系,而且这些火炮不仅有葡萄牙人操作,作为徐光启最杰出的学生代表,孙元化也能亲自指挥炮手操作火炮。

和那些拿雇佣金的葡萄牙人不同,孙元华不仅要精通炮术,而且还费尽心思的不断挖掘火炮的潜力。为此,孙元化在城墙上规划并建造了可以形成交叉火力的炮台。还有,之前的红夷大炮很是笨重,只能作为固定火力点,结果孙元化指导守军们制作出了可以驼载火炮移动的炮车。这样一来,改装后的火炮不仅可以随时移动转换炮位,还能简便的调整射击角度。

“放心吧,袁大人,火炮状态良好,弹药充足,绝对会让攻城的建奴们有来无回!”对于自己掌控的红夷大炮,孙元化很有信心。

检查完各处的防御后,袁崇焕看着城外远处已经扎营完毕的建奴,不由得叹了口气,压力真的有点大啊!

“老叔,我有点害怕。”夜里,看着城外灯火通明的建奴大营,毛伢子有点害怕。

“怕个毛,又不是出城野战,守城怂个啥?同样都是娘生爹养的,建奴又不是三个脑袋的怪物,刀砍脑袋上一样活不了,别怕!不能害怕,想想你家老娘和小美,就算你害怕逃了性命,你老娘和小妹能捞着好?”毛伢子身边另一个老兵给毛伢子上起课来。

看着身边吹着夜风吓得战战兢兢的毛伢子,被叫老叔的老兵油子心里不由得生出了一丝怜悯,这该死得建奴。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四日清晨,看着城外正在集结整队的建奴兵马,袁崇焕知道今天就要搏命了。

“来呀!搬上来。”

随着袁崇焕一句令下,一堆亲兵抬着四个大箱子来到城门楼前。

“打开!”

“哇!这么多银子啊!”

“这是多少银子啊!”

“这是给我们的吗?”

就要开打了,对于鼓舞士气,袁崇焕也不去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了,直接放大招。直接令人将库存的一万多两银子分别放在宁远城的四面城墙上。

“官兵有能中敌与不避艰险者,即时赏银一锭。杀五个建奴者,赏银五十两!杀十个建奴者,官升一级!”

“杀建奴!”

“杀建奴!”

随着袁崇焕的赏银升官鼓励,坚守宁远城的明军士气顿时大振,就连之前心里有些害怕的毛伢子,听见赏银五十两的时候,眼都直了。

至于有多少人能活着等到战后升职加薪,这就不是众人所想的了,他们现在心里只想着五十两银子,真是财帛动人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