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东坡生,一夕眉山草木尽死(1 / 2)

 程夫人的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似不经意地道,我早就想对夫君您说这件事了,只是怕人家误会你是因为我逼迫才学习的(有点绕口,心机非同一般,对心直口快的人而言)。

程夫人没有停顿,又道:

你是这吧,我也想过了,你只管埋头苦读,家里的一切都不需你来费心。(程夫人的家族意识使然,希望自己有一位封妻荫子的夫君。——现世诸君的完美妻子。)

于是夫人她毅然决然地卖掉了自己有限的服饰和器玩,用于维持家庭的开支。在夫人的默默付出下,苏洵得以专心致志地完成了学业,最终竟成为一代大儒。

等家里的光景好过些了,苏夫人又拿出一部分财物去接济亲戚与族人,以至于夫人临终前家无余财(和当今有良心的富豪一样,捐的差不多了)。

夫人说她绝不会让子孙因钱财而蒙蔽双眼。

苏轼有两个伯父,大伯父叫苏澹,一生务农(未致仕)。苏澹伯伯有两个儿子,分别叫苏位和苏佾(音艺),位仅小三叔苏洵五岁。二伯父苏涣,于天圣二年(1024)考中进士。苏轼出生前,二伯父官至凤翔宝鸡主薄、凤州司法、永康录事参军。二伯父有三个儿子:不欺(子正)、不疑(子明)、不危(子安),苏轼分别称其为大哥、二哥、三哥。这在随后的信札中极为常见。

苏轼有三个亲姐姐,嫡亲兄弟三人。说到这,有人要反驳了,扯淡!苏轼不是只有兄弟两个吗?别着急,我的看官们,所幸在苏轼的著作中,我们的前辈们已经很肯定地考证出了苏轼还有一哥哥,取名景先,可惜早卒,在爱屋及乌的作用下,苏景先同志还是被后世尊称为苏长公。

但以在世的兄弟排行而言,世人多称苏轼为大苏或大苏公。

苏轼的堂姐共五人,目前有据可查的仅四个。长姊嫁给进士杨荐,两次姊分别嫁进士王东美与遂州节度判官任更,小姊嫁给宣德郎柳子文。总之,嫁的都不赖。

外祖父程文应,外祖母宋氏。

外曾祖程仁霸,生活中毫无欺男霸女之嫌,而以仁厚信于乡里。绍圣二年三月九日,已过六十的苏轼在惠州贬所的合江楼上曾作文专门回忆了外曾祖的逸事。那时的惠州野多暴骨、极为荒蛮,人生末路的苏轼自然地回忆起了他的出身。

外曾祖曾经救过一个偷萝卜的小偷,三十年后,仍被该冤杀的小偷从阴间折返到外曾祖的庭院中向他行礼。小偷说对外曾祖说,您的子孙在人间将会福禄双全,产生出许多显贵的官员。

大江东去,岁月已逝。

在六十岁的苏轼眼里,自己的一生,算不算福禄双全、官至显贵呢?

……

说话间,时光在穿梭。

中国有宋以来,文化之集大成者中的佼佼者、一代大文豪苏轼要降生了。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农历丙子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用现代公元纪年则为一零三七年一月八日,也已成为定论,无需再去考证),苏轼降生于眉山县纱毂行。

北宋时,眉山属成都府路下辖的眉州,而眉州的制所也就是办公地就在眉山县。

纱毂行,因苏轼诞生于此而闻名于世。今天的纱毂行位于四川省眉山县的纱毂行老街,成了苏东坡的故乡。在这里,一脉书香浸润了老街的千年时光。唐时,孙长孺变卖全部家当,建起藏书楼。后书楼被毁,其后代孙降衷因军功显赫,获宋太祖赵匡胤赐书万卷,回乡重建“万卷书楼”,让这座西蜀小城逐渐变成诗书圣地。

北宋年间,苏洵携妻程氏及年幼儿子苏轼、苏辙来到这座老街。为了支持丈夫读书,程夫人一人撑起家中生计,并悉心教育儿子,终于使苏家走出享誉文坛的“一门三词客”,这是后话,暂且也按下不表。

我们中国人,但凡要烘托一位伟大的人物出世,一般都要来点鬼神怪异之相,苏轼的出生大抵也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