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朱寿昌对李定的人格碾压(2 / 2)

当然,这也是文人之间笔墨中常常会出现的“恶作剧”。</p>

对于文与可的画,苏轼常常是佩服得五体投地。</p>

苏轼认为,与可画的竹石枯木,已经深得艺术规律的精髓。非常符合于天工造化,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世人对于有固定形状的事物,若画得不像,还不算失败。若是违反了事物的规律,那可就是彻底的失败了。历史上,但凡有想欺世盗名的画家,必然会选取那些个没有固定形状的事物来作画。</p>

前些年,文与可已在净因院的方丈室里画过两丛竹子。</p>

这次文与可要出守陵州西行,临行前,苏轼陪同大表哥来向净因院的长老道臻禅师道别。因那时法堂内正在整修四壁,老禅师又借机向文与可求画,文与可就在东斋堂又画了两枝竹子和一段枯木。</p>

送走了大表哥,苏轼的衙门里头的日子仍旧得一天天打发。</p>

朱寿昌这个人,我们前面提及过。在“二十四孝”的故事里,他就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但对于苏轼而言,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完全没有一丝的神秘色彩,只是个年长苏轼二十三岁的同事而已。</p>

朱寿昌,字康叔,宋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人。以父朱巽荫守将作监主簿,累调州县,曾通判陕州、荆南,权知岳州。后因弃官千里寻母之事遍传天下,孝子之名得于遐迩。寻母归朝后,朱寿昌官至司农少卿、朝议大夫,中散大夫,年七十而卒。</p>

苏轼闲来无事,突然间想起了这个朱寿昌,就提笔给老朱下了一首赠诗。</p>

在诗题中苏轼写道:</p>

朱寿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刺血写经,求之五十年,去岁得之蜀中,以诗贺之。</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