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沈括与王安国同志的励志故事(2 / 2)

所以,苏轼当面告诉李大临,这次赴杭州,要先到陈州与张大人和苏辙在一起住上一段时间,好好地叙叙旧再喝上两杯。</p>

当苏轼到宰相曾公亮处辞别时,曾公亮发自肺腑对苏轼说,我受知于张公(张方平),所以才到今天的地步,是全凭张公的恩德啊!后来,苏轼见到了张方平时向其打听这件事,张公颇为惆怅。过了好久才说,我当时是秘密地推荐曾公亮,当时绝对没有人知晓此事。</p>

——难道说是仁宗皇帝告诉他的吗</p>

苏轼这才知道,当时的仁宗皇帝是多么的信任与倚重张方平大人啊!</p>

苏轼在杭州通判的任命下达后,去向朝廷谢恩之时,在殿门外遇到了同日上朝谢恩的临淮郡通判赵庾(字成伯)。临淮郡,郡治在今天的江苏泗洪县南。</p>

赵庾这个人,苏轼早就相识。</p>

那是在苏轼回家乡眉山守制之时,赵庾刚好从丹棱(音零)县(四川省眉山市下辖县)知县任上卸任到了眉山,两人从此结识。后来,苏轼出知杭州时,与赵庾来往密切,直到苏轼出知密州时,赵庾又成了与苏轼搭班的通判。</p>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苏轼在京师的这段时间,作诗极少,但有时也会稍作一点。</p>

据苏轼自己写给友人的心中吐露,之所以有时候会偶尔再写几首诗,主要是自己的情志不够畅达,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抒发情怀的渠道而已。</p>

在京师期间,苏轼与当朝的驸马爷王诜关系最铁,时常在一起评诗论画。我们前面说过,王诜出身高贵,手里有不少书画中的精品与干货,而苏轼有的是极高的天赋与鉴赏水平,因此二人堪称是君子之交的好搭档。</p>

王驸马常会差人给苏轼送去一些比如茶叶、药物、宣纸、笔墨、砚台、鲨鱼皮等物品慰劳一下,甚至还送过苏轼雕弓一张,箭矢十支,包指十个,要知道,这在当时都是时尚与上乘的礼物。</p>

回想在京师上班期间,苏轼常常到静因院去参悟惟湜法师的高妙言论与超绝境界,如今要离开了,心中仍是念念不忘,什么时候才能够解脱政务的羁绊,真想再次去聆听大师的教诲。</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