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虔州八境图》开启的“八景”时代(2 / 2)

宋仁宗嘉祐年间,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翰知虔州,鉴于“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于是“伐石为址,冶铁锢基”,以阻挡水灾的侵扰,从而解决了全城百姓的后顾之忧。一日,孔宗翰登上楼台,放眼望去,只见一派大好河山,不由心旷神怡,创作的冲动油然而生,于是利用闲暇之余,创作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虔州八境图》。</p>

之后,他又在龟角尾城墙上筑起了石楼,后称“八境台”。</p>

八境台原为石楼,因郡守孔宗瀚筑台后绘制《虔州八境图》,并以图求诗于苏轼而得名,孔宗翰将图与诗都刻于石楼上,石楼因此而得名“八境台”。</p>

熙宁十年,苏轼由密州改知徐州,孔宗翰接任密州,正值苏轼离别之前,孔宗翰便将自己之前绘成的《虔州八境图》出示,请苏轼按图题诗,以便寄回虔州,镌刻于石,以图永存。由于多种原因,老孔的这一愿望未能如愿。</p>

直到今天,老孔就要出知陕州了,苏轼不得不打开这些画作,逐一观赏,只见此地确实风光旖旎,妙不可言,犹如人间仙境,于是欣然作诗八首并序,题于图上以志其景象。</p>

至于孔宗翰所作的《八景图》,苏轼初看时仅见石楼,何谓八境?</p>

不过这也难不倒苏轼,他把在石楼上看到的日头“其旦如盘、其中如珠、其夕如破璧”称为三境,再把石楼在寒暑、朝夕、雨旸、晦冥中的不同景象称为四境,还有观赏者在坐作、行立、哀乐、喜怒之时所见石楼的不同又称为四境,这样一算还远远不止“八境”。</p>

这是苏轼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八景”的概念,形成一组旅游胜境,为后世模仿,如今天的燕山八景、泸城八景、西湖八景、台湾八景等,不失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里程碑。</p>

八景图的诗题完后,孔宗翰着人将诗镌刻于虔州石楼,“虔州八景”及八境台由此名扬天下。</p>

如今的八境台,位于赣州市城北章水和贡水合流处的赣州市北八境公园内,俨然成了赣州古城的象征。</p>

不曾想,十七年后的绍圣元年,苏轼被贬至惠州。当他南迁过虔州时,得以遍览所谓八境者,觉得自己此前的八首诗未能道出“虔州八境”之万一。此时,孔宗翰已经故去,苏轼所作的诗文石刻也已经不在了,南康的士大夫们就又请苏轼重新作书,戴罪的苏轼不想违背了老朋友孔宗翰的意愿,只好重新书之。</p>

这是后话。</p>

苏轼在徐州任上时,除了担心来年的水患之外,总体上倒也清静无为,优哉游哉。大表哥文与可在苏轼看来身怀大才,但始终未获重用。</p>

除了为大表哥抱不平外,苏轼安慰文与可说,你虽然暂时失去了在洋州做地方州官的快活,在京师还有着生活费用上的困扰,但不用再看上级派下来的使者的嘴脸了,这样一算,总体上还算有得有失。</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