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栖霞楼上的重九望远(2 / 2)

所以,不管是作为黄州的前任通判,还是眉山老乡,苏轼都要作文与作诗加以祭奠的,</p>

上次送给苏轼天台玉版纸的淮南路转运副使李琮,与东坡一别半年。东坡听说他的夫人去世,本想去信安慰,但又想到没有合适的人去差遣,同时光是一封书信也未必能宽慰他,反而使他徒增一些凄楚与惆怅。</p>

东坡本想缓一缓再去信,谁料李琮又给自己来了书信。东坡自觉愧疚,同时将王天常论西南边事的言论详细地告诉了李琮。正是这次回信,竟展示出了东坡先生不容忽视的军事才能。</p>

苏东坡给李琮的回信中,系统阐明了对西南边陲少数民族的作战策略。</p>

此时,任梓州路转运副使的李琮正在为如何平定西南战乱而头疼。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一年前,泸州的少数民族首领乞第叛变。元丰四年春,朝廷出兵讨伐,屡遭挫败。</p>

而年幼时曾随父亲平叛的王天常,对于西南少数民族的情况比较了解,在年初时曾向苏轼讲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格局和平乱策略,只是这位晚辈实在太没文化,很多军事思想缺乏系统梳理,经常词不达意,苏轼帮他整理思路,并形成了文字。</p>

综合王天常的观点,苏轼认为,要想平乱,最重要的是两点:</p>

一是必须要利用少数民族内部的矛盾,争取到当地其他部落的支持,尽量在当地招募士兵,避免从其他地区调兵长途奔袭。</p>

二是避免长途转运粮草,而要用很长时间利用当地资源储备战略物资。按照苏轼的意思,可以先行休兵,以两年为限,派专人到当地以非官方的身份购买战略物资,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大减轻了运输成本。</p>

这两点整合到一起,就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可执行战略:先积粮于安溪寨,亦以诸夷为先锋,以嘉、戎、泸、渝四州召募人继之,可以一举而荡灭也。</p>

翻译成直白的一句话就是:找个地方屯粮,再招募当地士兵作战。</p>

可以看出,东坡先生的战略逻辑非常明确,那就是尽一切可能避免长途作战,宜以近兵战之。</p>

苏东坡此信寄出后,史料没有记载李琮采纳与否,但北宋在酝酿了几个月后,才再次发动西南讨夷平乱战争,宋军中有大量少数民族士兵,这与苏东坡信中观点不谋而合。</p>

李廌(字方叔)给东坡写来了信,信中对于老师极度的关切,这让东坡先生大为感动。对这位被誉为有“万人敌”之才的华州(今陕西华县)后生,东坡自然是另眼看待的。</p>

这年的夏季十倍于往年的溽热,东坡先生在黄州这种上晒下蒸的环境里,难受的只剩下喘气而已。他回信说,首先对李廌的那种闭门著书、与人唱和的日子表示羡慕。然后就是劝李廌备战秋试,并鼓励他一定能高中前三名。</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