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苏东坡与黄州的相互成就(2 / 2)

到了冬至,苏东坡得到黄冈县主簙段屿所赠的一方歙砚,就回赠了自己的一幅字。</p>

段屿从京城代写书信的人那里得到的这方风字砚,下面刻着:</p>

祥符己酉,得之于信州铅山观音院,故名僧今休之手琢也。</p>

东坡先生不知今休是哪位僧人,只知道禅月、贾休都是信州人,不知他们是不是兄弟。</p>

除了这方砚,东坡先生近日里还为孔平仲得龙尾砚作了砚铭。</p>

题完砚铭,苏东坡又为张梦得书写了《昆阳城赋》,还在怀素的书法后题了跋。</p>

元丰六年五月,徐君猷赴湖南上任,杨寀(字君素)接替黄州太守之职。像前两任“君太守”一样,杨君素对苏东坡关怀有加,在临皋亭南面为苏东坡建了三间大瓦房,苏东坡将其取名为“南堂”,这便是苏东坡在黄州除定慧院、临皋亭、东坡雪堂外的第四处住所。</p>

十一月,徐君猷卒于湖南任上,苏东坡为了悼念亡友,作《祭徐君猷文》和《徐君猷挽词》,表达对徐君猷的无尽哀思。</p>

苏东坡和徐君猷的好友、黄州安国寺僧首继连和尚怀念徐君猷,特地请苏东坡为他们经常聚会的安国寺竹林间的小亭子取个名字,并题名留念。</p>

苏东坡觉得自来黄州后,时时得到徐君猷的关照,而且徐君猷奉行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执政理念,从不迁怒百姓,百姓也不会违背他,从不苛责官员,官员也没有欺瞒他,虽然没有显赫的名声,但他离去之后老百姓都会十分怀念他,于是将竹间亭取名为“遗爱亭”。</p>

当时苏东坡的同乡好友巢谷来黄州探望苏东坡,苏东坡把巢谷介绍给徐君猷,徐君猷让巢谷为遗爱亭写一篇记文。苏东坡认为巢谷文采有限,又是个漂泊在外的人,对徐君猷不很了解,于是代巢谷写了一篇《遗爱亭记》,追忆与徐君猷频频交游安国寺竹间亭的点点滴滴。</p>

对于徐君猷的后事,苏东坡无法前去料理,只有给徐君猷的弟弟徐大正(字得之)去了几封信,详细地商议了怎样妥当地处理后事的相关事宜。</p>

新任太守杨寀与通判张公规邀请苏东坡一起游览安国寺,在席间三人谈论了养生方面的问题。东坡先生认为,养生的其他方面都还办,就是人的情欲难以去除。</p>

张公规道,当年的苏武在匈奴吃雪吃毡,背上被踏出了血,也不说一句屈服的话,可以算是明白了生死的界限了。可最终还是与胡女苟且生了孩子。苏武在困窘的北海边尚且如此,何况闻名这些生活在花花世界的俗人呢?</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