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苏东坡一生的高光时刻(1 / 2)

 常总(广惠)禅师从庐山来简,向东坡先生催作《东林寺碑》。东坡接到信后,感觉自来京师自己公务私事繁杂,没有一点闲暇时间。</p>

于是,苏东坡就给常总(广惠)回信说,您惠赠的茗茶已经敬受,自己已经与东林寺碑结下了缘。写肯定要写,但要宽限自己一段时日。</p>

不过,稍感内疚的东坡先生,还是顺便给老禅师介绍了一个《王氏博济方》中治疗手臂疼痛的秘方。因为,苏东坡听说过常总(广惠)的胳膊一直以来有个疼痛的毛病。</p>

苏东坡在朝廷中做起居舍人时,右正言王觌(字明叟)觉得苏东坡的文辞常失轻重之体,对东坡先生颇有微词。当时苏东坡也没有与之计较,在王觌有一次作诗后,苏东坡借唱和之际,还当面赞颂了朝廷宽狱市的仁举。</p>

去年在驸马都尉王诜家里举行的西园雅集,是中国词史上的一次盛会,“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参与了这次盛会,这也许是秦观从政后的最快乐的时光吧。</p>

那时的秦观已将自己的字改为了“少游”。对此,他在他的《淮海居士字序》中解释说:</p>

“今吾年至而虑易,不待蹈险而悔及之,愿还四方之事,归老邑里如马少游,于是改字少游,以识吾过。”</p>

古人云:“名以正体,字以表德。”</p>

古人的名是小时候就取好了,但一般要根据自己的禀性与志趣,到十五岁左右时才会冠字。为何秦观在正值壮年之际会心生改字的念头呢?</p>

原来,北宋中期之后党争激烈,官场如同战场,稍有闪失就会丢官。因此不少士大夫厌倦仕途,希望自己像马少游一样淡泊名利。在宋代以前,马少游很少出现在诗文中。然而,到了北宋时,马少游的名字开始屡屡被人提起。</p>

马少游何许人也?汉代名将马援之从弟(同一个爷爷属堂兄弟,而同一个祖爷爷为从兄弟)。他与志向远大的哥哥马援完全不同,他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也无意仕途,只想优游乡里终此一生。因此,世人把马少游作为士人小安知足的典型。</p>

在风云变幻的斗争中,失意的文人士大夫,不再有早年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心境,他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向往马少游式的生活,秦观当然也不例外。</p>

纵观秦观的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但又充满了张力,他为世人留下了无数销魂的诗词。这是后话。</p>

苏东坡向朝廷上了《给田募役法》,并奏请朝廷加以推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