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回 燕王招贤筑金台 中山灭国死君王(2 / 2)

战国兵雄传 王占福 0 字 2022-10-10

这正是:奉命护王燕国行,扶持立稳感恩情。返回交差继军务,惊闻师友辞世冥。思念成疾难治愈,八十老将葬礼隆。中山君主忧愁逝,巧设墓库存宝盈。

且说中山国君姬厝在重病期间,将君位传给世子姬尚,嘱咐其要守住祖业,使中山国尽量延续下去,若是被赵国侵吞攻陷,要设法保住国号不失,则为善果。他其实也知难保完全,只是尽人事而已,又嘱托顾命重臣公孙喜,也还兼着国相与帅将之职,若是赵军大举进攻,或能与其周旋即可,尽量减少军民之损。此也是为中山国民众担忧,不想其再受过多伤害,但却已是无能为力,意思是万不得已,可以退为进,先降服待机,再图复国之计,将国宝埋入地下珍藏,以备后用。在其安排好后事毕,未待多少时日,便辞世升天了,也即结束了其担惊受怕的余生,只好去与祖先诸君地下作伴。在中山国君姬厝死后,其世子姬尚继承了君位,仍然以国王之称,因国力财力不济,只能简办登基典礼,随后却隆重埋葬了先王,尽量符合规制。也是暗自埋藏了宫中财宝,不让闲杂之人参与,却张扬安葬其父王,随葬些车马陪兽,仪礼却算丰隆。

再说赵武灵王正觅时机,听说中山国君驾崩归葬,虽也派使者前去吊唁,不失大国之礼,只是给外人看的,其实心中暗自高兴,认为吞并中山国的机会临近,只待动手即可。在时过不久,赵国便寻找个借口,突然出兵攻击其东部诸城,说是从前为赵国所有,被中山夺占多时,此刻当收回归还,中山国军兵自作抗拒,却也攻破数座城垣,逐渐迫近国都。武灵王趁势率两路大军,实施南北夹攻,进行了全面灭国之战,其它各国惧赵国强盛,谁也不敢出兵干涉,这就更加助长了赵军气焰,中山军抵御失利,国都灵寿城遭围困。在此期间,武灵王指挥大军,不断攻占中山各城垣,使其逐渐失去反抗能力,并对灵寿城中的新国君,采取劝降之策,威逼利诱并施,也是想迫使其不战而屈服。这时中山国内外交困,已无力再行坚守,这中山新国君姬尚只得请降,但求保留君主之称,以全颜面。

赵武灵王深知这中山国,曾是根深蒂固,其国民有桀骜不驯习性,若是当即取消其国君之称,必将会引起内乱,到时更难于控制,于是答应保留其君主之称。只是要听从赵国法令,遵从赵国礼制,军伍受赵军指挥,等于并入赵军之中,国之君主只留名誉,当对赵王俯首称臣,可继续住在王宫内,生活照旧供给,却无实际权利。中山国君姬尚,如今已是站在人家屋檐下,也是不敢不低头,经派使臣议定好条款,便开城出降,姬尚只得向武灵王下拜称臣,再无从前地位。赵武灵王接受了其请降,便率军进入灵寿城中,在原来王宫殿厅中接见姬尚,见其也为成年之人,看是尚有豪气,只是不得不屈服以待,但却隐含不服之状。武灵王便暂且采用怀柔之策,除发令收取国库物资钱币,还命给其留下部分资财,以供原家族日常用度,准许穿戴依旧,不受太多限制,还是显示出雍容大度。

赵武灵王命姬尚发书,送给域内各城守将,以便纳降归顺,并分派将吏去接管据守,召集原中山之军将兵卒,率队与赵军互相混合调防,一律改编为赵军,民军自回家中操业。武灵王也善待乐家族人,下令不许动乐家原房屋财产,然后安置好臣将,在中山之地守卫治理,也是早有安排部署,使得那姬尚彻底失权,只好做个挂名的君主罢了。待一切安排妥当之后,赵武灵王还不忘到乐池墓地,去亲自祭奠一番,仪礼十分隆重,也是为了安抚中山民众之心,表示其友好善待之意,为尽早达到统治安抚成效,下足了功夫。这也是和赵国相肥义,提前商议好的策略,却使乐池得到了极大荣耀,也算是受到赵国王高待,若是其地下有知,足可算是得到安慰了。其实这位老将,曾辅佐三代中山国君,如今却未能保住国本,也是大势所定,并不影响祖上之荣耀,足可明标史册,只因中山国灭亡失传,很多史册中记载模糊不明,或才留下些遗憾。

赵武灵王待中山之地,经过一段时日治理,逐渐稳定下来,但那原国君姬尚王族,还在灵寿城内居住,寻思终究是个隐患,其毕竟尚有威望,且很难消除。武灵王真为担心,中山国民众暂被镇服,要是遇到时机,说不定就会发生反叛,过去桓公复国即为教训,还听说中山国前代君王,也曾有过死灰复燃先例。这个隐患不除,赵国就难得安宁,武灵王终于想出个办法,就是将这位挂名国君,迁徙到远地安置,使其脱离国民境地,便可永远消除隐患,才会安稳无虞。他选择到了西面边境之地,却暗中下令,将姬尚及其王族诸家人,派军押送到一个叫作“肤施”的地方,也就是如今的陕西延安所在地,远距千里之外。此后过了两三年,据说是中山国君姬尚,还有反叛举动,竟被杀死了事,其族人下落不明,也有说后来迁往了两湖等地,改姬为“易”姓,乃易姓始祖,难得证实。武灵王灭中山后,使国力大为增强,为加强控制守卫,还重新修筑了灵寿城垣,在内高处筑台以观全城,号称“赵王台”,将灵寿改称“赵王城”,至今遗迹尚存。

这正是:旧王离世新王立,

正逢攻灭好时际。

赵兵长驱困都城,

逼迫国君屈降计。

挂名保誉虚应对,

终究被害千里域。

百年古邦遭吞并,

千载高台留遗迹。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