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回 乐毅受责回书报 慷慨陈词辩理明(1 / 2)

战国兵雄传 王占福 0 字 2022-10-10

 第九十五回乐毅受责回书报慷慨陈词辩理明

回前词《望海潮》

功高遭忌,躲祸归赵,坐视替将惨情。新君终悟,悔失贤才,听信佞言弃功。无计受困忧;思请回主政,却难启齿,颜面犹顾,寄语责言隐苦衷。

观阅透知意明。回书辩理正,直抒心声。论据充分,申述清白,剥析依据秉公。坦吐胸怀忠。举前人事例,对比祥听。钦服德义,善待眷众继亲盟。

话说齐将田单施计,离间新燕君疑乐毅之隙,成功实现换将之谋,再利用新将无智之缺陷,谋划出神灵军师,经传言声威,造成了燕军恐惧心态,为而后实施诡计铺路。后施诱导燕将掘墓刨坟,促增齐人愤恨之情,达到凝聚军民众心目的,又诈说城中粮尽,为保全齐人性命,要出城投降,使燕国兵将放松警觉,便好乘机破其围军。再采用火牛披五彩鬼装,人涂鬼怪脸谱之策,以火烧牛尾之法激怒惊牛,再于牛角缚刀,使猛牛冲撞敌营攻击,燕兵多受利刃之害,再以勇士鬼卒斩杀敌兵,收到了奇效。燕将骑劫见营垒混乱,难于统军抵抗,欲逃走时被敌将所杀,顿使燕军无主自乱,大败而归,齐军尽收国土城垣,达到复国目的。田单因功高绩显,得到新齐王封赏奖励,委与重任。而燕惠王因决策失误至惨败,后悔无及,醒悟后,便欲召躲祸归赵的乐毅回朝,却不知其意如何,便亲写一信虚责试探,乐毅明其意,报回书进行辩答。

乐毅回书报燕惠王道:“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锧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省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不白于臣之所以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此段话大意是,我乐毅不为佞臣,不能奉行传承先王的教悔,以顺君主臣将之心,唯恐受疑忌杀害之罪,就会影响先王贤明称誉,而又会坏了本人的忠义,所以只好遁逃到赵国。自想本无罪之有,又何必辩白呢?因此不敢向国君说明。如今大王派使者,送书信来问罪,恐怕您身边人不明白,先王之所以重用我之理,也不理解我忠于先王之心,所以才敢于写回书,进行说明和辩解。其实乐毅既说明了,不遵命回国,而外逃赵国,是怕新王误听亲信谗言,将自己加罪杀害。这样既有损燕昭王的用人贤名,也会给新王带来害贤的不利影响,所以不如躲避为上策。

紧接着乐毅在书中,为自己辩解道:“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与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攻战。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图之,莫经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率锐卒,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至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王伯以来,功未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之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信中讲述的很为详细。

这段文字篇幅很长,其大意说明,乐毅闻听说,凡贤圣之君王,不会私自给亲近者丰厚俸禄,而是授给功劳多的人;授官职也不是给喜欢的人,应给能胜任其职之人。因此,能知人善任,按其能力而授官职,才为成功之国君,而论品行德才结交朋友的人,才能享誉高名之士!乐毅所学习敬佩者看来,燕昭王所施招贤用能举措,确有高出世人之心。因此才假借出使之机,而特意来到燕国考察,也是听闻招贤风信,却得到了燕昭王的赏识,过于抬举重用自己,竟揽自众宾客之中,而授官职在群臣之上。这样的重大决定,并不跟亲族之人商议,便慧眼识珠,即刻拜为亚卿高职,实在是其看人眼光敏锐准确,具有高超的识人本领,和大胆用人的本事,实属远超世人之能。也是在夸赞燕昭王的同时,却也显示自己确有大才,能力非凡,才会获得老国君的青睐,刻意提高了自己的身价。

其后乐毅便在信中,叙述道自己能奉令行事,且能受教于国君,可以承担起所赋予的使命,并与国君志向一致,足能使众臣钦服,所以受命而不谦辞。后听燕昭王对自己说,深怀有对齐国愤怨,不计后果如何,也要与齐王决斗输赢,这是终生愿望。乐毅便说道:“齐国乃霸主之国,与其拼斗,不可能骤然取胜,因为齐国兵甲完备,其军久习攻战之事。大王若欲攻伐齐国,则必约天下各国,共同出兵攻齐才行。如今可先与赵合,而后因淮北宋地之事,楚魏都受过齐王欺压,必然会愿意响应。而赵国若愿意从约,楚魏和宋地之民,也必然乐从,四国联合攻齐,便可大破齐兵,由此才可报仇雪恨。”大王赞同此策。于是乐毅受命,携带符节出使赵国,待联络各国就序后,方奉命率兵攻齐,在济水之北大破齐军,齐王逃遁才免被擒,缴获齐国珍宝重器,尽都归燕所有。这等功绩自古以来,都未有能超过先王者,因为遂了其志向,认为乐毅不辱使命,才受封赏大片城地,犹如小诸侯一般,自认功高于此,并无妄得之罪,故而接受却不固辞。

这正是:功高无故夺兵权,竟令贤将舍家园。躲祸归赵不得已,却接寄书出责言。回报申述自含理,坦荡回顾亦堪怜。诚认无罪当彰显,受封昌国君何嫌?

且说乐毅坦率言明,表白功高受到封赏,是应得之果,并不认为自己有罪当罚,他还在回书中,继续写道:“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春秋》;骚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此段言词的大意是,常闻贤明的君主,立过大功者当彰显不失,所以著有春秋史册,永载铭记。屈原作离骚之辞,为楚国名士,其成名后不可毁灭,因此被称颂于后世。若象燕昭王之报怨雪耻之役,夷灭东方万乘之强国,收缴其八百年的积蓄,待其死后,遗言训令诏嗣后人,应遵从其贤义之教。凡执政任事之君臣,因能遵循其政策法令,可以教育约束庶民或有孽者,还可让官吏照办,这样实行贤明治理,便可传教于后世。

这段文字实际是说,如何才能做个贤明之君,应当秉持的原则,就是对功高之臣将,不要随意否认废掉其功劳,当在史册中予以记载,可传给后世知道。就如楚国的屈原,本是个忠君爱国的贤士,其所作离骚诗辞,定会长时流传下去,其名不会消失毁灭,会被后世之人称颂赞扬。就如燕昭王呕心沥血,终生誓灭齐王报仇,却将如此强大的万乘之国灭掉,收缴了其历代积蓄宝物,其英名也会流传下去。还有便是将其在世治国策略,贯彻继承到后世之中,让执政管理之君臣,能继续遵守这贤明法令,教育贤愚庶民百姓,官吏更应贯彻执行,就可以一直延续,传至于后世。此段文字中,虽多述灭齐之功,属于燕昭王之伟业,其实明眼人都理解,燕国之所以能大治,达到灭齐成果,均是乐毅主政率军所创,也是隐谕自己贤能之功。

乐毅还不止述写这些哲理,且进一步申述道:“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骚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坠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这段言辞大意是说,我曾听说善于做事者,不必过于要求其完美做成,善于创始者,不应要求其必须完成终了。就拿昔年伍子胥来说,其曾述说计策让吴王听从,才使吴国军队攻楚,打到了遥远的郢都,使吴王威震群雄。而其继位新君夫差,却赐死伍子胥,还将其尸抛弃于江中。是吴王夫差愚钝不化,未能醒悟其理,而不论念此臣所立大功,故才赐死沉尸江中,惨待忠臣而不追悔。

这也说明一个道理,伍子胥与屈原的价值分量,竟是有所不同,所以屈原自沉江后,其尸体却无从见到,人们始终打捞不着,因惧怕其尸体被鱼鳖吃掉,方抛扔粽子以喂鱼鳖。此也是为好心所使,却说明其功尚轻,因此尸体不足现世,也是此事论说因由,做了个较为形象的比喻。而伍子胥却功高量重,据民间传闻说,吴王命将其抛尸入江中,其尸体浮于水面,长久不自下沉,被人们称为罕见奇事,均都认为伍子胥有大功于吴国,是被冤屈而死,令人扼腕惜叹。因其死的冤枉,上天不肯收入水中,方见其死而浮尸,长久不被沉灭之象,这说明天见怜悯,功过是非论断,民众自有评说,定会传之后世。而自己也有大功于燕国,可即情愿免去全部功劳,以彰显燕昭王的贤明功迹,此为我的初衷想法,去燕赴赵,却认为是上策,若毁辱先王之贤,败坏先王名誉,臣怀莫大恐惧。当面临不测获罪,生死难断,而欲思侥幸从火中取栗,必会受到伤害,信为忠义之士,是决不敢轻易做出的。

这正是:拳拳赤子怀忠志,岂为名利损君誉。虽具显位尽可舍,堪称坦荡一豪士!临危不测走上计,冤屈受责谁服气?功过是非千秋论,赢得赞颂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