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周庄之待(2 / 2)

道德与正义是很多人一直放在嘴上,动不动就拿出来说的,用着一大推规矩,说着君子就应该如何如何,但是在血淋淋的现实与利益面前,没有多少人会坚持道德与正义,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利益的。李义桢将大雍改成大齐,天下百姓大都是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郑达的声讨之声就像水滴入大海一样顿时消失无踪。百姓仍旧过着他们的日子,谁也不会因为大雍的统治被大齐取代而叹息流泪。</p>

在郑达北上之时,周庄还以为或许会有人起兵配合,但是居然没有一个人起兵,甚至当年痛哭流涕挽留郑侹的关中百姓也没有一个人来投奔郑达,而是冷眼旁观着战争。天下的义士都去哪儿了,这是周庄一直问得问题,但是他找不到答案,也没人会告诉他答案。其实其中道理周庄不是不明白,但是他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承认一个在他看来足以让他伤心欲绝的事实,大雍在天下百姓的心目中已经消失了,大雍复兴其实已经几乎不可能了。</p>

对于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什么都没有理想的破灭对一个人的打击大,因而对于周庄来说这是他绝对不可以承认的事情,也是他必须扭转的。他要告诉天下人,天下的正统是大雍,是郑氏王朝。大雍没有灭亡,大雍现在就在西蜀,而且就要回到中原,中原有识之士应该配合他的行动,天下的诸侯更要认清这个问题。</p>

不过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着他,打击着他的身体与意志。因为没有一个有识之士起兵反抗李义桢给周庄北上制造机会,也没有一个诸侯愿意配合周庄的行动来使李义桢多方受敌。周庄只能思考如何以西蜀一隅之力对抗控制中原广大地区的李义桢。周庄一直在寻找着机会,寻找着一个出兵的机会。</p>

然而这个机会找了许久,直到周庄北上的第二年,他依然没有找到一个突破点,因为此时大齐在陇右和关中布置有重兵,压着周庄喘不过气来,周庄找不到一个空子,也找不到一个机会。机会不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因为自己创造的只能是别人的机会。李义桢不是一个暴君,百姓对他映像还不会太差,在一帮能臣的辅佐下,大齐的吏治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官员大都还是比较廉洁奉公,各地守将虽然任然是比较跋扈,但是不至于不听李义桢的号令。</p>

最重要的是,李义桢此时只有大雍一个主要敌人,崔朗虽然坐拥三十余万甲兵,但是防御明宏昌以及刘信臣,这三十余万甲兵已经要分出去大半,剩下可用于北上的兵力周庄估计也就是十余万的样子。大雍此时一部分兵力防备大诏,一部分防备卫石与张建锋,可动用北上的兵力是二十万不到。而李义桢五十万雄兵中陇右关中地区就不下二十万,而且李义桢任然在招兵买马,大有恢复李晃曾经最为强盛的时期,李义桢控制的百姓据周庄近四百万户,而且应该实际数字比这个多。而大雍只有百余万户,实力是李义桢的四分之一,除非中原发生问题,不然周庄机会渺茫,但是尽管机会渺茫,周庄也不会将大军带回成都,而是依然驻守梁州。周庄相信机会总会到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