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义还是利(1 / 2)

 两次交手之后,赵汉杰变成了缩头乌龟,龟缩在他的大营里一直没有出战。而一边的周庄却一直在找时机,对于这样一个现在只知道在自己营帐之内喝酒吃肉就是不出战的主帅,周庄一时也没有办法,但是周庄大军的粮草却是越来越少,眼看周庄就要被逼撤军了。但是周庄走一次蜀道出蜀十分不容易,周庄又怎么肯就这样随随便便撤军回梁州,这让他怎么对得起大雍的百姓,怎么对得起那些时常盼望王师北定中原的仁人志士。</p>

虽然不知道这些仁人志士有多少,但是周庄相信一定存在着这样的仁人志士,也一定存在着向往着大雍王朝的百姓等待周庄的大军前来,为了这些人周庄也不能随随便便撤军。不过现在客观的条件就是军粮一天比一天少,而梁州的雨季又要再一次来临了。一旦梁州雨季来临,大雨就会夹杂着从山上滑落的泥石就会阻塞栈道,那么运粮就会成为大问题,到那时就会内无粮草,外无退路了,那么大军就要处于一个极其危险的情况。</p>

而赵汉杰等的就是梁州的雨季,以前郑达败于梁州的大雨,这一次就让周庄再一次败于梁州的大雨。对于梁州的大雨周庄比起赵汉杰更有认识,但是天要下雨是周庄无法一人力改变的,周庄现在只能想的是如何应对梁州大雨的情况。面对梁州的大雨,周庄派人在容易出现泥土石块淤积栈道的地方的山上广植树木,以此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但是梁州下大雨这个情况本身也会影响军粮的运输。</p>

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周庄只好再来一出害李友恭的把戏。东都河南府之中很快又出现一股流言说赵汉杰已经秘密与周庄达成协议,一起灭亡大齐,然后平分大齐的领土。这个消息自然有很快到了李义桢的耳朵里,李义桢心中的弦再一次收紧了。但是此时在河南府的张子振看出了李义桢心中的怀疑,对李义桢说这一定是西蜀的挑拨离间之计。理由很简单,那就是赵汉杰如果要造反,当年他率领大军打败李友能之后就可以拿下东都河南府,因为东都城几乎是一座空城,而不会率领大军去陇右抵挡周庄了。</p>

李义桢一想也对,赵汉杰跟随自己很长时间了,没有他的谋划,李义桢哪有皇帝可做。因而对于赵汉杰李义桢最后还是选择信任,同时张子振对李义桢说周庄为人诡计多端,李友恭之事如今看来应该也是西蜀为了北上而放的流言。这一点李义桢早就有意识到这一点了,但是李义桢作为皇帝不能就这样承认自己的错误,皇帝是绝对正确的,不然如何保持皇帝的威严,但是张子振对他说如今大齐面临大敌,陛下应该为李友恭平反以安将领之心,让他们无后顾之忧杀敌,为国立功。</p>

最后李义桢还是没有接受张子振的意见,但是李义桢下了一个罪己诏,说因为自己没有处理好李友恭的谋反案导致李友能谋反让大齐遭受战乱之苦,因而下诏罪己。同时李义桢再一次重审只要前线将士立功必有重赏。周庄一看李义桢这一次没有上当,知道李义桢身边一定有人已经识破了他的计谋,毕竟这样的计谋用一次就会使得敌人对此产生怀疑,就不再容易上当,因此用一次,下一次成功的概率就要下降一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