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奸臣,你让朕怎么当千古一帝正文卷第一百六十章清官风骨!严嵩为民做主!紫微殿,政事堂。
武媚娘和吕雉两人分坐在李乾左右,以笔在小票上写下她们的票拟。
李乾则盯着眼前一封奏章,陷入了失神中。
自从那天从平康坊回来后,李乾就对举人这个群体产生了一些想法。
举人这个阶层很特殊,民间历来都有穷秀才,富举人的说法。
也就是说,根据百姓们的常识,穷光蛋秀才很多,但有了举人这一身份,基本上就没有再穷的了。
原因很简单,考上了举人,便可以大量免除田赋与徭役,当一个人成了举人,便会有大量的同乡、士绅将自己的土地投献到举人的名下。
如此一来,只需要每年给那举人上交一部分孝敬,便可不用给朝廷交税,而这部分孝敬的数量是要小于朝廷赋税的,所以才有许许多多的人热衷于投献。
此外,举人还可凭借自己的身份,免除十几户人的徭役,其实这一点才是许多人最看重的。
对一些有钱人来说,他们也许不会缺那些粮税的差价,但是这个免除徭役的特权却是他们无比看重的。
所谓徭役,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等,就是说官府召集老百姓去干活,还不给钱,没报酬。
如力役,最明显的便是今年朝廷禁军出征,征调的那些民夫。
他们要帮朝廷大军一路运粮草和军械到吴国,跟在大军的前方或者后方。
运气好的还能回来,若运气不好,刚好遇到敌军截粮草或者别的什么意外,受了伤,或者干脆直接身亡,这可能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灭,而且百姓们还没地方说理去。
这年代可没什么工伤赔偿,朝廷也不可能赔给你一个小民抚恤,只能自认倒霉。
不管你有钱还是没钱,只要稍微摊上一个困难艰巨的徭役,很可能就闹得家庭元气尽失,甚至家破人亡。
因此,人们都喜欢托名到举人、进士的名下逃避徭役,但朝廷需要的民夫总量却不会减少。
这些总量不变徭役便只能加派到剩下的那些无凭无依的百姓头上,应役的百姓越少,徭役就越来越繁重,压的他们越来越喘不过气……
在李乾看来,每一个举人的出现,就是在小民的脊梁上又加了一副担子。
当然,账也不能完全这么算。
朝廷要依靠这些举人、特权阶层来治理国家,依靠他们来为百姓们谋福利,指望着他们来调理国家弊病……
这是一个相互抵消的过程,若特权阶层们有作为,勤政造福百姓,那就能抵消他们所享受的特权,甚至还会有盈余,让大乾变得越来越强盛。
但并不是每个特权阶层的所作所为都对得起朝廷为他们的付出、减免的粮税和徭役,甚至有些人在其中起到的还是副作用。
两者无法相互抵消、平衡,如此的结果就是大乾渐渐走到了下坡路上……
香炉中已不再青烟袅袅,龙首、仙鹤的炉嘴渐渐冰冷下来,炉中提神的熏香早已燃尽,只余下一点红亮还在残烬中微弱地呼吸。
老太监想上去再换上一根,却被李乾制止了。
先帝喜欢这玩意儿,他却不怎么喜欢,总觉得有点像兴奋剂,会破坏神经系统。
他手中持着笔,在纸上无意地写写画画,自举人以上的阶层,包括朝中的文官,这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以现在的局势,李乾根本无法对他们做任何事情,诸如削减举人们的待遇,那就是自取灭亡。
有一位伟人曾说过,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这才是真理。
李乾只能顺势引导,团结那些欲要有作为的特权阶层和官员,帮助他们,让这个抵消的平衡渐渐回归正常,以此渐渐扭转大乾的颓势。
而转变平衡就要尽量选用廉洁奉公的官员、或者是有能力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能臣……
想到这里,李乾就翻出了一封奏书,这并不是下面官员写的奏报,而是一封和珅写给李乾的信,算是私人信件。
虽说提到能臣,李乾头一个想到和珅有点讽刺。
但不得不说,这个小胖子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不仅把李乾想搞的贪官惩治了,而且把赈灾搞的有声有色,还想出了这么一个打坝淤地的法子来赚钱,减少成本,增加朝廷收入。
这封信上面介绍了他在荥阳、汴州两个灾地的所作所为,包括借粮食、修河堤、打坝淤地等等事情。
这可比一些只会空谈的人强多了。
或许他在修河的时候也捞了好处,但最起码他让沿河两岸的百姓能吃上了饱饭。
而且,若这大堤真的能建成,那必然会极大地改善荥阳、汴州两地的土地状况,让这两个地方成为朝廷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产粮区,让朝廷减少对各地的漕粮依赖性。
但事情的关键也就在这里。
李乾觉得,自己看到了这里面蕴含的庞大利益,肯定还有别人也看到了。
凭空多出来的上百万亩上等良田,谁不想要?
想必朝廷的官员,地方的乡绅大户,都已经死死盯着了。
这种情况下,和珅与严嵩会怎么做呢?
李乾盯着信纸,久久出神,琢磨着这件事,清廉的人不一定是干臣,就比如说有部分御史,平时趾高气昂地指指点点,但到了真事儿上未必能立得住。
和珅、严嵩这种能办事儿的人,手上却不怎么干净,有可能借着这次机会,大捞特捞……
“陛下,这是和珅和大人与严相送来的信。”
正在他怔神的时候,老太监却突然从门外走了进来,手中拿着两封密信。
“拿过来。”
李乾饶有兴趣地招招手,这次难道又有什么新花样?
武媚娘和吕雉也停下了笔,好奇地望着李乾。
李乾先打开了和珅的信,上面说托陛下的福,在荥阳的一切都很顺利,最近马上就要动工,并且向百姓和灾民宣布打坝淤地的事了。
此外还要多谢陛下提出的,限制百姓买卖土地的办法,让那些大户无法兼并田产……
李乾读着读着突然一愣。
“朕什么时候说过这话?”
李乾思索了片刻,突然明白了和珅的用意,笑出声来:“他不会是要朕给他背锅吧?”
和珅的原则大概就是与人为善、和气生财。
就算他能抗住那些乡绅大户的压力,也不会完全地与那些乡绅大户站在对立面上,更不会同那些人撕破脸。
“陛下,和大人也太自作主张了吧?”
武媚娘皱着绣眉道:“这不是给陛下惹麻烦吗?”
吕雉却轻轻笑着道:“怎么能说是惹麻烦呢?”
“和大人在信上都说了,此话一出,必将为万千黎民称颂陛下之恩德,那些因此而受益的百姓必然会感念圣恩,难道这也算是麻烦吗?”
武媚娘轻轻摇摇头,丹凤眼咪出两道清冷的弧度:“百姓的赞颂又有何用?”
“此举却得罪了那些乡绅大户,得罪了他们在官场中的亲朋好友,对陛下何利?”
“和大人倒是精明,把好的留给自己,坏的却扔给陛下……”
“不要这么说。”
李乾笑着摇了摇头,又打开了严嵩写来的信。
这封与和珅那封信的内容大差不离,查重率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九十左右,让李乾一时都有点拿捏不定,这两人是不是凑一块商量着写的信,要不然为何能这么像呢?
但严嵩的信最后,却另外道,灾情紧急,他已经开始在北岸施行修筑堤坝,打坝淤地一事了。
此时争议颇重,必将惹来许多非议,还请陛下莫要相信小人谗言等等。
李乾看完,轻轻笑了笑:“看来严相也有忧谗畏讥之心啊……”
他收起了两封信,放到一边,笑望着武媚娘:“媚娘,其实和卿家做的还是蛮合朕的心意的。你说的这些小民,才是我大乾的根基所在。”
看武媚娘的神情,似乎还有些不服气。
不过李乾也能理解她的想法,毕竟她们没有如李乾从小经历的教育,也不知道一些道理。
但这样的道理李乾必须要和她讲明白,这是最根本的分歧。
平日里可以有意见上的相左,但这种最基本的道理却不能含糊。
若理念扭转不过来,这种分歧一直有,两人就会在政务上不断产生矛盾,最终导致李乾不得不放弃武媚娘……
“朕知道,大户们有钱有粮,朝中有人,关键时刻又能组织起兵员来。”
李乾对她道:“但媚娘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何能做到这些?”
武媚娘轻轻蹙了蹙眉毛,有些不解地望着李乾:“陛下,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和朝中官员有勾结吗?”
李乾笑着道:“大户们之所以能呼风唤雨,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厉害,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小民的支持。”
“娥姁应当知道,那些地主大户虽然一直压迫那些小民,收租子,占田地,但往往一个村子里,最有权威的还是那些地主大户。”
“有时候甚至连官府的话都不如他们好用。”
吕雉轻点臻首,颇为认可李乾的话:“陛下,许多小民都要靠地主才能活下去。”
“那些租田的佃户就不用说了,没有地主租田给他们,他们肯定要生生饿死。即便是那些家里有地的人,平日里也愿意跟随那些大乡绅、地主。”
“毕竟万一遇到什么荒年,他们都得靠着大户家的存粮才能活命……”
“呵呵~”
李乾轻笑了两声,摇摇头:“看看,老百姓都不肯相信咱们朝廷了,遇到灾荒首先考虑的都是大户,而不是相信朝廷的赈灾。”
吕雉俏面上微微变色,急忙低头道:“陛下,是妾身失言了。”
“没有失言,这不是朕让你说的吗?”
李乾坐的太久,起身稍稍活动了一下筋骨,负手走到窗边。
茵茵翠绿,花木嫣然,掩映着远处大红的廊柱。
带着丝丝凉意的微风拂面,裹来一阵清香的花香。
李乾顺着花香望去,金秋九月,但见一朵朵如绣球般的菊花盛放,赤紫黄橙,各具姿态。
“说起这个来,朕也觉得很丢人。”
李乾收回视线,转身望向吕雉和武媚娘,轻轻叹了口气:“咱们朝廷的大臣官员们,做着官却不思为民做主,只想着大把大把地给自己捞好处。”
“时间长了,还有谁会信任这些人呢?更不会信任朝廷了?就如前阵子陇西的常平仓之事,这事传出去,让百姓怎么信任的起来?”
“等到需要仓里的粮食救命之时,却发现那只是一个空仓,我们的宋郡守却连个空仓都要付之一炬,一点东西也不给百姓们留下……”
说到最后,李乾的声音渐渐小了几分。
信的人可能早就饿死了,现在只剩下不信的。
这也是李乾面临的致命情况之一,朝廷公信力缺失。
“陛下……”
吕雉轻咬着红唇,低下头,不知该说什么。
武媚娘站起身来走到他身边,向上伸出双臂,轻轻揉开李乾皱着的眉头。
“陛下,您不是已经把宋昪惩治了吗?”
她柔声道:“以后这样的贪官有一个杀一个,百姓们见到了,自然会再重新信任起朝廷来。”
鼻端传来阵阵幽香,眉宇间柔软的触感让李乾心中的疲惫感稍稍减轻了几分。
他笑着道:“要是真的如此,恐怕马上就有人起来造反了。”他可不是反贪先锋朱元璋,掌着全国的兵马,有无上的威望,能把贪官们剥皮充草。
“这些当官的很多都和世家大户们有关系……就算不是出身于大户的官员,做官之后也少不了和他们牵扯在一起。”
李乾轻轻摇摇头:“所以,问题又回到了大户和小民身上。”
武媚娘点点臻首:“是,陛下,妾身受教了……”
李乾伸出手,笑着拍了一下她的臀尖:“不,你没明白!”
“陛下……”
武媚娘声音都软了几分,背过手捂着屁股,俏面羞红地抬头望着李乾。
“大户们驱使着小民,是以他们有同朝廷作对的底气。”
李乾笑着道:“若有一日,所有小民都能信任朝廷,而胜过信任他们,天下万事,皆可成也。”
皇权不下乡,乡村中的权利其实是被大户们牢牢把握在手中,任何官员到了地方,都要尊重他们的意见。
孟子言:为政不难,不罪巨室。
连和珅、严嵩这样的大臣到了地方,都要尊重荥阳郑家和当地大户的意见,可见那些大户的影响力之大。
但若是有一天,朝廷的话比他们还好用,可以直接组织起下方的小民来,那这些大户存在的根基就会被大大削弱了。
“陛下……”
武媚娘眼神中依旧带着几分疑惑,抬眼望着李乾:“但是小民只能挣扎求生,稍遇到灾荒,便不能为继,大户们有钱有粮……”
李乾轻笑着摇摇头,不知道怎么和她解释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小民的数量是百倍、千倍于大户的。”
李乾笑着道:“只要朝廷能让他们信服,这些人的力量绝对是大户们无法比拟的。”
他只能以这样的话来告诉武媚娘,等以后哪天她见识到其中威力的时候,就会明白了。
“是,陛下。”
武媚娘低下头,声音有些沉闷。
李乾揽着她柔软的腰肢,笑着走向桌边:“先不急于一时,这件事要慢慢来,才能见识到其中的厉害。”
“陛下,那和大人与严相的信要怎么回他们?”吕雉在桌后问道。
“回?不用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