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陆长安的请柬(1 / 2)

 徐宁的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恢复了平静。

清早起来跑步,去镇上买点早餐回来,然后做一下广播体操,强身健体,回家后研究研究游猿飞鹤,顺便逗弄一下小丫头——日子过得平淡而又充实,至于那首诗,除了最开始两天有几个人通过徐玥来询问过,伴随着徐宁的婉拒,也就逐渐淡了下去。

烧酒和制冰的工艺,徐宁又稍稍完善了一些,至于烟火,他只是顺手而为,如果是想要配置成合格的火药,那还远远不足,好在也不是没有替代的方案。

这个时代虽然没有真正可用于火器的火药,但类似于硝石这类的爆炸物还是能购买到的,再结合鸡蛋清的神秘配方,徐宁总算也做出了一些威力不小的黑火药。

枪暂时是不要想了,光是一个无缝钢管就足够让人头疼,不过简易版的土手雷倒是可以制作,陶制的原型外壳再加上里面的黑火药和小铁片,炸开来伤到人是绰绰有余了。

徐宁做了一些,小心翼翼地存放在柜子里,并且加了一些生石灰保持干燥。

算是以防万一吧!

柜子的钥匙除了徐宁自己之外,就只有小柔知道,为了以防万一,他还再三叮嘱过小丫头,这柜子,除了他,谁都不能打开。

叶红泥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徐宁算了算,大概已经有四五天没见到她了,虽然两人见面的次数加起来也不算太多,但对方算是自己在这个世界里还比较熟的人了,所以每次徐宁早上跑过那河边滩涂的时候,总会想起这个高举拳头砸鱼的小姑娘。

游猿飞鹤徐宁已经翻完了,里面可以说是图文并茂,看得出叶红泥的一番良苦用心,但徐宁每天在练,心中总还是有些疑虑。

仅仅只是按照图上所画的去练,真的能练出东西来?

茶馆里每日依旧有各方的小道消息传来,其中最多的还是谈到朝廷在银、夏边界建城抵御西夏的事情,有人说这是虞朝武德昌盛的表现,有人说这是劳民伤财的举动,也有人说此举激怒西夏,反而不好,但大部分人都抱着无所谓的心态,毕竟那地方离江南过于遥远,顶多就是今年朝廷税收的征收力度又会加大一些。

但那又如何?

每年给大辽和西夏的岁赐那么多,大虞朝却越来越繁荣昌盛,江南的百姓士绅一致认同,只要别轻易惹起战事,总是能安心过日子的。

再加上这几年老天爷照顾,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虽然路上依旧有衣不蔽体的人,但日子总还过得下去,北边的战事再大,也影响不了这里。

对这些消息,徐宁在心中回忆了一番,也只能默然,若是按照前世的那段历史,他清楚那城池建成后的下场是什么,但这大虞朝毕竟和前世的北宋有些区别,或许朝堂上有高人能真正发挥那座城的作用也说不定。

有关神仙的事情也夹在在其中,一会儿有说到那剑仙的,前往北地游历,一会儿有新说到龙虎山那位三念弟子再引异象,一会儿还有朝廷对正一教赐号,再封道山,种种传言,也让人分不清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但徐宁也见识过几真老神仙的本事,这里面或许便有真的,他都一一记录了下来,日后若是自己无聊,前往大虞朝各地游历,或许能遇上也说不定。

至于徐家,每个人都很忙,而对于徐宁来说,他的生活中还是只有自己和小柔两人,顶多被人敲门的次数变多了。

便宜老爹那边让人带来了一些书,还让人告诫他好好读书,虽然选择了务农,也不可荒废了自己一身的学识,毕竟之后还需要徐宁在山隐书院内教书的。

至于老太爷徐愈,则是让徐宁再多制一些烧酒出来,为此还专门吩咐人给徐宁每月一定的买酒费用,算是把这差事给了他,徐宁答应了下来,顺便“不小心”说了嘴之前那王嬷嬷克扣月钱的事情,之后好像那王嬷嬷就被安排去临安城了,只怕几年内都别想回徐家了。

解决王嬷嬷的事情,其实就是徐宁顺手而为的,本也就是一件小事,却让徐家不少知道些内情的下人都规矩了许多,再见到徐宁也会恭恭敬敬地称呼一声宁少爷了。

倒是徐玥经常登门,让徐宁有些困扰。

也许是见识到了徐宁的一些才干,也许是想找个人聊聊,又也许是对徐宁那些小东西感兴趣,这几天徐玥在闲时的下午总会过来徐宁这里坐坐,偶尔也会和徐宁说起一些家里家外的事情。

稷山上道君洞府内的藏书已经都搬下来了,家里那幢藏书楼也正式开始建造了,但时间放在了春耕之后,不少木材从钱塘江上运下来,一直送到徐家家中。

徐玥现在除了要负责藏书楼的督建事宜,还需要准备粮铺和粮队的筹建,可以说是忙的不可开交,在这种情况下,徐宁觉得她居然还有空来自己这边坐坐,也足以称得上是古代版的时间管理大师了。

“宁兄弟,你有这么好的诗才?真就打算一辈子务农了?”

这日下午,徐玥照常轻车熟路地来到徐宁院子里,就找了个石凳坐下,没聊两句,就把话题转到了这个上面。

徐宁正在纸上画着车床的模样,但因为记忆有些模糊了,一些细节想不太清楚,听到这话,便干脆先放一放,露出了诚恳的表情。

“那是自然,种田将是我毕生志向。”

这的确是徐宁发自内心的想法,每次当他看到古代人放养似的种田方式,就让他感到痛心不已,虽然以他的个人能力,要想将现代农业的所有东西都搬过来是痴人说梦,但一定程度上助农业增长,徐宁觉得还是没问题的。

更何况要想改善目前的生活,必须从吃入手,这是徐宁刚刚和小柔探讨做出的决定。

徐玥见他说的如此认真,不由得叹了口气,想了想道:“这样也好,我只是觉得,以宁兄弟的才干,正逢如今盛世,不能施展,岂非可惜?”

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