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难产的重轰炸机(1 / 2)

 梅塞施密特感叹道:“是啊,研制一架大型轰炸机,是很多飞机制造企业的梦想,但是这其中败的又不知凡几!好在我们的充足的资金和雄厚的技术实力作为支撑,才能研制飞翼轰炸机这样复杂的高性能大型轰炸机。要·”

肖卫国知道梅塞施密特说的也是事实,在三十年代初各个大国都在研制本国的大型轰炸机或是大型运输机,似乎大家都在进行一个比谁更大,比谁飞得更远的航空设计制造竞赛。

仅仅是在苏联,就有多家航空制造企业,设计出好几种大型飞机,甚至是巨型飞机。当时新生的苏联在二三十年代推行工业化的过程中,人才和技术基础都很薄弱的航空界,就已经掀起了追求大飞机的热潮。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打造出重型轰炸机的西科尔斯基已经移居美国,但这也让另外的设计师有了出头之日,康斯坦丁卡里宁就是其中之一。一战时他还是飞行员,后来在哈尔科夫创办了航空学院和飞机设计局,这也是很多飞机设计制造企业的来历。·研制过几种中小型民用飞机后,1929年卡里宁就向大型飞机起冲击,他要制造一种能够搭载12o人的飞机。

卡里宁设计的飞机,最大的特征就是椭圆形的机翼,有着特别大的机翼面积,这架用来挑战极限的k7大型飞机也不例外,它是一种单翼机,翼展比后来的b29轰炸机还要大,而且机翼的厚度达到了2.3米,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挑战?为什么要设计如此之厚的机翼呢?其实卡里宁的想法,是在机翼内设置乘客座舱,这一点和飞翼运输机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这样的一架飞机,阻力就不像飞翼机那样小,而是特别大了。为了撑起如此之厚的机翼,卡里宁采用了双尾撑布局和大型机翼下固定式起落架。由于大量使用金属材料导致机体异常的沉重。只靠机翼前缘一字排开的6台米库林牵引式动机无法让它飞起来,因此又在机身后部加装了一台同型号的推进式动力,这种动机单台功率为55o千瓦,全机7台动机。·总功率为38oo千瓦,这样的动力比拥有2台风雷涡桨动机的幽灵轰炸机动力还要大。不过,它的体积可比幽灵飞翼轰炸机大了将近一倍,在重量上也是如此。

1931年k7开始建造前,苏联政府要求优先改为轰炸机。最大载弹量竟然要求达到19吨之多,为此飞机还得进行大修改,在机头和左右尾撑上加了一个自卫炮塔。而起落架整流罩就被放大,做成长条形的武器吊舱,可以安装机枪和炸弹,还有通向机翼供人员进出的梯子。当两年后第一架k7完工时,看着就像是穿上一双特大的旱冰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