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诸将论兵(上)(2 / 2)

但不管怎么样,沈庆都是出色的将才,我也十分期待着他的高论。</p>

太史慈在发言完后,便坐下了,随即沈庆便站了起来。</p>

只见沈庆先是清了清嗓子,然后说道:“主公,诸位!骑兵虽然厉害,但却并非没有弱点,骑兵乃是在平原上方可称雄!也就是说,在山地、在丘陵、在林中,骑兵恐怕还不如步兵。怎么对付骑兵,以在下之见,需要按照实际的地形才能作出应对!”</p>

沈庆的发言并没有太史慈的那么精彩,但却十分中肯,也算是讲到点子上了。</p>

“不错,诸位日后用兵,确实应该按照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要素,以此做到因势利导。而不是拘泥于一成不变,而是要以不变应万变,切记!”我连忙告诫诸将道。</p>

接下来就轮到陆逊了,我点到他的名字后,陆逊也立马站了起来。</p>

相比太史慈是一位勇将,沈庆文武双全,陆逊则是一员儒将、智将。</p>

这两年下来,陆逊在军中也赢得了“小周瑜”的称号,我也对他充满了期待。</p>

“骑兵仰仗的不过是速度,以及居高临下的优势!所以应对骑兵,唯有限制其速度一途。唯有如此,我等率领步兵才能战胜骑兵!</p>

而异族的骑兵往往好勇斗狠,却少有阵型,军纪也不严明。在优势时,异族骑兵往往战力强大;在劣势时,异族骑兵又往往一触即溃。因此,朝廷历年征讨羌族、鲜卑都往往无功而返!并不是因为异族多么强大,而且因为异族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特点。因此,对付骑兵需要示敌以弱,方能让异族不顾一切地前来进攻!</p>

届时,我等步兵就要根据其速度快,居高临下的特点,以此作出应对!针对其速度,我等可以布置陷马坑,设置鹿砦、拒马、铁蒺藜等物以对。针对其居高临下的特点,我等需要优先占据制高点。如此一来,骑兵就将优势全无!”陆逊侃侃而谈道。</p>

相比太史慈和沈庆的观点,陆逊显然对骑兵作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已经找到了应对的办法。</p>

我不禁和周瑜、王猛、鲁肃等人交换眼神,从彼此的眼神中都看到了对陆逊的赞许,这小子果然出色!</p>

“尔等觉得陆伯言说的怎么样?”随即,我便问向众人。</p>

“主公,伯言之论实乃破骑之法!如果说末将的观点能让大军立于不败之地的话,那么伯言之论定可帮助我军战胜异族!”太史慈说道。</p>

“主公,陆军师之言,末将不如!”沈庆也表示道。</p>

“嗯…尔等觉得呢?”我又问向其他人。</p>

“陆军师之言实乃破骑之法,我等已经无话可说!”众人齐声说道。</p>

“伯言之论确实不错,我也认为是破骑之法,但伯言的观点并非尔等的观点!因此,我还想再听听尔等的观点。文长,接下去你来说!”我说道。</p>

注:陆逊(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出身吴郡陆氏。</p>

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p>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命陆逊为东吴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p>

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p>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令陆逊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p>

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p>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