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一时也很好奇,也就应允了他的邀请,回了一字:诺。张良看着老人离去的身影,又回想刚才给老人捡鞋穿鞋的一幕,越想越好笑。不过五天后的拂晓张良真的应邀来到这座圯桥上。
老人看到张良果然来赴约,但是张良来的比他晚,生气地说:“小子,跟老年人约会,为什么来得这么晚?”
张良想着,我没有迟到啊!可是老人丝毫没给张良解释的机会,撂下这么一句话,就离开了。老人离去的时候又对张良说:“小子,五天后,我们再约。同样的时间和地点!”
老人走后,张良一人独自地站在桥上看着老人离去的身影,发呆了一会,突然又明白了老人为何要离去又再约的道理,他想着下次一定要先于老人到来圯桥。
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出发赶往桥上,张良又见到老人先于自己到。
老人又生气地说:“小子,你又来晚,这是为什么?”
张良伫立在桥上看着老人,一时竟无言以对。老人又像上次那样撂下一句话就离开了。这是张良第二次应邀来到桥上,可是还是来晚了,心情很是忧闷,沮丧而回。
五天后,张良吃了晚饭,想着事不过三,不如今晚干脆不睡就到桥上躺着看星星看月亮。说干就干不到半夜,张良早早来到桥上,没看见老人的身影,才庆幸终于早于老人了。
张良在桥上迷迷糊糊地睡了一觉,忽然听到熟悉的脚步声传来,把他搅醒了。
老人见到张良很高兴,微笑对张良说:“年轻人应当像这样才好。”
老人端详着张良,从怀里掏出一本早已准备好的书递给他说:“小子,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你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到济北见我,谷城下的黄石就是我。”
张良接过老人赠予的书,老人对张良说完话便走了,其他的话一句也没留下,从此张良在也见不到这位老人的模样了。
张良等到天亮时,看了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从此日夜研读,反复研究,爱不释手。
张良住在下邳时,常常行侠仗义帮助他人。项伯曾经在下邳杀了人,张良帮忙让他躲过一劫。项伯最后在刘邦西进入咸阳之后,在刘邦退守灞上时救了刘邦一命。
秦二世二年二月,刘邦第一次攻打丰邑,没有取胜。刘邦听说东阳宁君、陈王部将秦嘉立景驹为代理楚王,驻军在留县,刘邦去留县投靠景驹,不料途中遇见了同样想去投靠景驹的张良,当时张良只有一百多青年相随,而刘邦则有三四千人马。
张良与刘邦就是这样的情况认识的。两人见面交谈很投机,似乎是久别重逢的朋友,各自欣赏对方身上的优点。刘邦便邀请张良结伴而行前往留县,张良没有拒绝。
自从张良与刘邦合兵一处,结伴而行,刘邦就奉张良为师长,恭敬如同上宾,一路上刘邦经常向张良讨教各种问题。张良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刘邦献策,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夺取了下邳以西的地方,经过刘邦的软磨硬泡再三邀请,张良答应做刘邦身边的军事参谋。刘邦便封张良为厩将。
张良曾经跟很多人讲《太公兵法》,别人都不能领悟,唯有刘邦能迅速现学现用。刘邦为人能谦虚纳谏、用人不疑、豁达大度,张良在刘邦麾下也能得以施展才华。刘邦与张良就是在这样惺惺相惜和短时间内,建立了一种上下的亦友亦师互相学习和进步的关系,开启了一代君臣佳话的篇章。
刘邦对张良的无比信任和言听计从,是后来张良决定追随刘邦东征西讨的根本原因,而且张良每一次向刘邦献策,总是能帮刘邦化险一个又一个难题,让刘邦在帝王之路上走的更稳更远。
下章将继续讲述刘邦起兵反秦早期的一些出色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