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出兵东瀛(1 / 2)

重振大唐 为的是 4451 字 2019-09-19

 $请到 www.69zw.com 六九中文阅读最新章节$

史朝信虽野心勃勃,心狠手辣,但在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庸才,自他犹如天降馅饼般的拥有活命之机后,心机深沉的史思明自然为史家准备了以防万一的后路,当初史朝信手下聚拢的六万兵马倒有四万余人是出自史思明的事先安排。而史思明也深知自己小儿子才能平庸,在史思明的心中,高尚是个有着谋反大逆罪无可赦且足智多谋的人物,惟一的出路只能是一条路走到黑,自己小儿子绝对可以依赖高尚的智慧。所以在瀛州大战之前,史思明曾严嘱史朝信,如若一旦哪天史朝信真的执掌了史系军队,一定谨听高尚的建言,这就是史朝信偏听高尚的原因。

“据微臣所知东瀛是由九州、四国、本州以及毛人四岛组成,如果要扫踏整个东瀛,又怎能少了水军参战,因此,微臣的所辖的东海水师请求参战!”出列奏言的却是东海经略使李光弼,当初我设置东海、南海两大经略司的本意就是在于靖海安边,这两大经略的建设重点也就在于海战、海防的力量,而东海经略由于是建立在东牟守捉和东莱守捉两个水师精锐以及沿海船厂的既有基础土,较之以原长乐经略和五府经略为基础而建的南海经略司不遑多让,战力早已初步凝成,因此,李光弼甚是期望在东瀛一战一显身手!

东瀛的情况我当然是熟知的,倭奴在史朝信发难之前,占有九州、四国、本州三岛,东瀛的苦寒之地毛人岛却是东虾夷人的地盘。不过,当日史朝信没有船舰的支撑,能单单依靠渔猎为生的隼人族渡过海域的断隔,横行三岛,难道我就不能利用倭国残余的水师来清扫东瀛?况且,我还有一支精通水战的奇兵——任沃兴部可资驱使!

如今,虽说大唐渐行繁胜,国库日盈。但西域方向黑衣大食咄咄逼人蠢蠢欲动,相信用不了多久,就得与之大干一场,我岂能加大唐军力、财力的消耗?做为有着前生经历的我来说,有几人能比我更深切地知道战争打到最后,拼得就是财力、战力!

当下,我微笑着说道:“有道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如今东海水师虽然初步完成整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战力,但这还远远不够,李爱卿还得必须加以时日地精心操练!此次东征东海水师权作运输功用,东瀛四岛之间的过渡,朕自有对策!今后东海水师一旦真堪大用,重见龙朔雄姿,朕自会令李卿纵横四海,为大唐开土拓疆!”

龙朔雄姿,就是指高宗皇帝龙朔三年的白江之役!想当年我大唐船坚兵勇,百济、倭奴联军被大唐兵马杀得人仰马翻抱头鼠窜,大唐水师的精良装备及其战斗力,的确是配得上“海上霸王”称号!而自玄宗皇帝始,军队建设重点完全放在步、骑这两大兵种上,大唐水军几乎成了一个虚名,只有东牟守捉、东莱守捉和长乐经略算是精锐的水师,余下分归各州府的水军早已不见当年的威势!

虽然如今在南洋、印度、红海之滨、两河流域,都可看到大唐的楼船巨舰,可谓遍泽大半个世界,但这精良先进的造船术和航海术所应用的地方,却不是军事用途,而全都是作海上贸易之用!这也是我几个月前为什么设置凌驾于地方各州府之上的东海、南海两大经略司的用意:

海上战力和航海技术一定尽力保留在世界最先进、最强大的行列,这才是重振大唐盛世的有力保证之一,也是后世万年稳固之本。李光弼听我拒绝中带着期许的话语,纵然心有不甘沦为运输大队长,却也知我所言非虚,原来的守捉精锐水军早被自己当作骨干,打散融入在整个东海水师之中,自己水师现有的官兵战力确实有待于提高。

而圣上对东海水师的期许,更使他心里火热,暗暗卯足了劲,决心一定搞好东海水师的建设。所以李光弼当即躬身恭敬地言道:“微臣谨遵陛下圣谕,一定竭力打造出龙朔年间的大唐水师!”

我嘉许地点头,看着李光弼退侍一旁,然后向堂下众臣解惑道:

“此去东瀛是应倭奴国孝谦天皇的请求,帮助倭国安民平乱,锄除虐民害世的史朝信。如此来论,为了平灭内患战乱,倭奴国的水师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为我军撑起跨渡三岛的责任。而史朝信所部将士,虽不畏水,但却基本没有船舰水军,他唯一的一支勉强可称为水军的任沃兴部,原是朕当日为防史朝信不臣横行,特意潜下的密探之一。至于史朝信的盟友隼人部东凑西拼的水军,偷运兵员倒还可以,但它绝对难以应用到正面对战上!所以,我军自不必再劳师动众地出动尚在建设中的水师,相信在倭奴水师和任沃兴的联手下,不会妨碍我大唐骑军跨岛作战的行动!诸位爱卿还有什么建议、看法吗?”

堂下群臣互望了一眼,并没有人再出列奏言,显见群臣再无异议,做为军中除了我之外职任最高的郭子仪便躬身说道:“恭请陛下颁旨发兵!”适才我已经说出了开始启航东渡的时间,所以我也不再迟疑,直接说道:“既是如此,前锋游弈使李思成!”李思成连忙出列躬身待令。我望着这个年近四十的精壮汉子,令道:“朕命你充作先行,负责前哨行进及探敌事务!”李思成应诺退下。前锋先行,可是军队最紧要的部分,我不得不谨慎地再次叮咛李思成。要知道,如果前哨行进的探敌事务稍有懈怠的话,那就只有等着损兵折将吧!

“唐北安抚左副使吴东生、西南安抚左昏使张恒远听令!”我第二道军令点汾州旧友吴东生和张恒远。吴、张二人也连忙出列躬身听令。

我直接下令道:“朕命二位卿家为左、右都督,各率所部兵马分作左、右二军,分为两翼拱卫中军!”吴东生和张恒远躬身接令,然后回侍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