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投资谋国(2 / 2)

战争世界 闪烁 0 字 2022-11-28

显然,如果资本找不到出路,也就是能带来利润的市场,迟早会出大事。

在过去的数百年里,不管是在工业化时代开启之后称霸全球两百多年的大不列颠,还是两度挑战大不列颠的日耳曼,在二战后取代大不列颠的花旗,所有资本输出国无一例外的都在为本国资本寻找出路。从经济与金融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是随着资本扩张同时进行。

华夏早已由资本净输入国转变为资本净输出国,虽然华夏市场依然对全球资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是仅次于花旗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国,但是对于积攒起家底的华夏资本来说,显然不会满足国内市场。对外输出资本,获取国外市场,并且通过投资获取利润,是华夏资本的必然出路。

在这一点上,不管是华夏资本,还是花旗资本,并没有区别。

如果说,远航舰队只是激起了一些水花,搞得几个国家心里不痛快,那么华夏企业在巴铁的巨额投资就触动了很多国家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在做报道的时候,花旗的用“谋国”来形容华夏资本在巴铁的投资行为。

有点夸张,不过也没有说错。

最受刺激的,显然就是巴铁的夙敌,也就是刚刚受到远航舰队威慑的白象。

虽然早在数年前,白象就成为仅次于华夏的全球第二大新兴市场,也是全球排名前十的投资目的国,但是跟华夏相比,白象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是几个数量级。过去十年里,华夏获得的海外投资过一万亿绿币,白象不到一千亿。有意思的是,在白象获得的海外投资中,有大约三分之一来自华夏。

很明显,白象对老牌西方资本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华夏资本愿意到白象投资,也只是因为成熟的市场早已被老牌西方资本霸占,根本没有多余的空间。

问题是,这种局面还能维持下去吗?

要知道,华夏当局没有为到白象投资的本国资本提供担保,更别说融资支持。随着在巴铁的投资受到重点关注,华夏企业肯定更愿意去巴铁,而不是来白象。结果就是,白象获得的华夏投资必然会减少。

对于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甚至看不到工业化希望的白象来说,如果失去了占海外投资大头的华夏资本,必然是一场灾难。

那么,该怎么办?

辛迪先想到的办法是寻找替代,而在投资能力上唯一能跟华夏媲美的就是花旗。辛迪在第一时间致电特鲁尼,随后跟克雷格进行了会晤,明确提出,希望花旗当局能够出台鼓励到白象投资的相关政策。只可惜,特鲁尼给出的答复模棱两可,表示花旗联邦政府无权干预民间投资,而克雷格说得更直接,即白象只有在加入了“达国家俱乐部”之后,才有可能在投资上获得重点照顾。

有那么简单吗?

辛迪不是笨蛋,知道花旗当局是在拿此要挟,想让白象就范,从而成为花旗等达国家的商品倾销地。别忘了,特鲁尼当政的第一纲领就是“再工业化”,振兴花旗制造业,在国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至于在海外投资,更多的是为了开辟市场,而不是帮助投资国实现工业化。说得更直接点,如果投资对象国实现了工业化,那么还有什么理由耗费巨资去购买花旗出产的商品呢?更何况,像白象这样的新兴国家肯定在劳动力价格上有优势,因此白象的工业产品有更强的竞争力。在帮助白象实现工业化后,先受到影响与冲击的其实就是花旗这样的达国家。

在花旗碰壁后,辛迪只能把目光转向华夏。

数个月后,他就亲自率领代表团出访华夏。当然,这条道路肯定十分坎坷,不过也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