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兵进子午!(2 / 2)

风起明末 罗小明 0 字 10个月前

……</p>

崇祯九年七月五日。</p>

西安府、鄠县南部明军大营。</p>

此时的鄠县南部已经聚集了八千多的兵马,其中有三千人是孙传庭募集的督标营营兵,还有两千余人则是固原镇参将李遇春</p>

剩下的三千余名军兵则是各地卫所之中调遣而来的卫军。</p>

中军帐中气氛沉默,孙传庭神色阴沉,站立在沙盘之前,在他的周围一众军将皆是低头不语,眼观鼻,鼻观心。</p>

本来一共来的是四千多名卫军,现在之所以只有两千,是因为其中一半的老弱都被孙传庭打发了回去。</p>

四千多人之中只有数百人甲仗齐备,还都是各军校的家丁,其余的卫军全都是衣着褴褛,少有衣甲整齐者。</p>

就是连普通的红笠军帽都不能保证人手一顶,还有不少的老弱。</p>

孙传庭看了一眼几名站在帐中的卫军军官,不由的摇了摇头。</p>

卫所孱弱这是大环境所导致的问题,虽然整顿了月余见了些成效,但是终究是积弊日久,一时间还是改变这样的情况。</p>

孙传庭的目光向着左侧看了一眼,此时站在他左侧的人,正是参将李遇春。</p>

李遇春原先是奉命在庆阳府清剿着李闯残党,并且肩负着堵住李自成西逃路线的任务。</p>

但是事出紧急,孙传庭动用巡抚的权力和洪承畴协商之后,将李遇春紧急调来。</p>

对于孙传庭所说的闯军很可能从通过子午谷北上袭取西安城的计划,洪承畴其实感觉不太可能,但是他没有拒绝孙传庭的请求。</p>

孙传庭是陕西巡抚,而且在朝中也有不小的影响,他的要求并不过分。</p>

李遇春部不过只有两千军兵,本身就是防止万一李自成西逃留下的布置,对于大局来说无关紧要,做个顺水人情还可以彻底保障西安有何不好。</p>

“探马回报,流寇有军伍进入子午道内,流寇安排侦骑在前作为探查,难以查清流寇详情,但远望之时,望见栈道之中密密麻麻蜿蜒如蛇。”</p>

孙传庭手持着长鞭,指着沙盘之上的子午道方向沉声的说道。</p>

帐中众将闻听孙传庭的言语皆是心中惊愕,很多军校其实本来还对孙传庭下令突然南下至鄠县的事情颇有微词。</p>

流寇主力明明还在勋襄与湖广兵还有河南兵对峙,闯军这一次入汉中府不过是为了劫掠,怎么可能北上攻打西安城。</p>

而且栈道之内道路狭窄,大军难行,一旦被发现只需要堵住隘口便是死局。</p>

高迎祥一向谨慎,又怎么会如此弄险。</p>

但是眼下听到了孙传庭的说出来的情报皆是心中一惊。</p>

李遇春神色微凛,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孙传庭。</p>

如果他没记错,孙传庭在下令大军往鄠县去的时候,可没有收到半点关于子午道内有流寇的消息。</p>

“观测军兵是在子午道的中段位置见到流寇侦骑出没,也就是说,再有五日的时间,流寇便可以走出子午道。”</p>

孙传庭暗中注意着帐中一众将校的神情。</p>

他刚任巡抚,虽然凭借雷霆手段压服了这些骄兵悍将。</p>

但是孙传庭清楚,他们现在畏惧更多的只是自己巡抚的身份。</p>

虽然口服,但是很多人心中却并不服气。</p>

要想让其心服口服,尽收军心,他需要的是一场大胜。</p>

没有军兵不愿意跟着可以打胜仗的督师,也没有将校不愿意跟着知晓兵事的督抚。</p>

孙传庭的举起手中的长鞭,鞭头落在了子午道的出口之上,定下了方略。</p>

“午时用饭一过,移营子午关!”</p>

一众将校应命而出,顷刻之间大营之中已经是人喧马嘶,鼎沸一片。</p>

……</p>

就在孙传庭下令移营子午关时,</p>

陈望正站在兴安城的城楼之上,凝望着官道之上一众正在行进的流寇步队。</p>

因为消息的封锁,陈望并不知道现在汉中府内的具体情况。</p>

在官道之上东去的流寇部队之中,他看到了高迎祥的大纛,也看到了之前路过兴安城时各营营首的大旗。</p>

但是这一次经过官道大队向东少了马军和精骑的占比,要比之前远少得多。</p>

从这几日的观察之中,陈望已经确定了一件事——高迎祥已经进入了子午谷中!</p>

陈望心中百转千回,他在思索一件事,一件在火中取栗的事情。</p>

在陈望的身侧,军中的一众军校已经是整装待发,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他的身上,等待着他下发的军令。</p>

时间在等待之中缓缓流逝,太阳从正顶的位置慢慢的西斜,天色一点点的暗澹了下去。</p>

身处在东城的城楼之上,陈望只能看到一片的残红和暗澹。</p>

熔金色的阳光从城楼的两侧照射在城墙之上,证明着太阳还并没有完全的落下。</p>

但此时的东城之下,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却已经是一片黑暗。</p>

城墙之上的很多地方也已经点起了用于照明的火盆。</p>

城外的官道之上一片狼藉,最后一支流寇也已经离开了兴安城下,往着东北方的浔阳方向缓缓而去。</p>

目光之中,在地平线上那支远去的流寇队伍只剩下了一小点模湖的轮廓。</p>

当太阳再度升起之时,就是七月的第六日。</p>

陈望按着腰间的雁翎刀,平静的看着身前万物的变化,他已经定下了最终的计划。</p>

“传我将令。”</p>

陈望缓缓开口,就在他身旁待命的一众的卫士在下一瞬间已经是做出了反应。</p>

“命汉中游击周遇懋,即刻领全部兵马赶赴石泉之子午镇。”</p>

陈望转过身,目光落在了胡知义身上。</p>

“我不在期间,城中防务由胡知义全权决断。”</p>

胡知义半跪于地,垂首躬身恭敬的对着陈望行了一礼,沉声道。</p>

“卑职,领命。”</p>

陈望环视了一眼城楼之上一众站立着的军校,一步一步走下了城楼。</p>

陈望没有言语,一众军校也没有言语,他们跟随着陈望一起走下了城楼,走过了城墙,又走下了马道。</p>

在城门的后方,数以百计的军兵立于街道之上。</p>

他们身穿着红衣,头戴着网巾,脚缠绑带,手执着缰绳用以牵引战马,静静的站在街道之上。</p>

注视着陈望从城墙的马道之上走下,注视着陈望一路走到近前。</p>

他们的眼睛在黑暗之中显得异常明亮,犹如火炬一般。</p>

偌大的街道之上,没有半点的人声,有的只是战马马蹄不时接触地面发出的踢踏声,还有偶尔响起的响鼻声。</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