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辟谣(2 / 2)

哪怕是大儒,也被这种思想所禁锢。

这不是人的局限,而是时代的局限。

就在《大夏日报》准备撰写辟谣文章的同时,国子监的周祭酒也是被皇帝召见。

在御书房里跟夏启帝下了一盘棋,喝了一会茶后,周鸿雁走出御书房,回到国子监,叫来了程万里,沉声道:“万里,替为师书写一篇公告。”

“老师,要写什么?”程万里兴致勃勃道。

老师向来嫌弃他的字写得丑,没想到今日竟然要他执笔,看来是自己最近的表现让老师甚是满意。

当即,程万里来到案前,铺平宣纸,执笔在手。

周鸿雁道:“一篇辟谣公告,泾州之案,并非坊间传闻之炼丹案,而是天降疟疾所致。国公屠城之事,实属坊间谣言。”

程万里抬起头来,满脸都是茫然失措的神色:“老师,你在说什么?”

“泾州之案,并非坊间传闻之炼丹案,而是天降疟疾所致?国公屠城实属谣言?”

“老师,你在说什么啊?我去过泾州,到过郭县,那根本不是谣言!”

这个老实巴交的汉子头一次对老师的话提出了质疑。

周鸿雁冷冷道:“朝廷需要它是谣言,它就是谣言。”

程万里张了张口,毛笔从手中脱落,砸在了宣纸上面。

“谣言?难道泾州城百姓的死也是谣言吗?难道郭县地底囚禁百姓的炼丹地也是谣言吗?”

“老师,我们是国子监啊!我们说出去的话会影响到天下一大部分的儒生,就连我们也扭曲事实的话,天下还有是非吗?”

周鸿雁叹息一声,说道:“国子监先是陛下的国子监,然后才是儒生的国子监。为了社稷稳固,一些事的是非并不重要。”

程万里沉默不语。

……

太学府后山。

钟府君站在山巅,俯瞰着山下的光景,轻轻叹息:“终究是为了稳固社稷而选择掩埋泾州案吗?”

这个结局,钟离猜到了。

让江寒前往泾州查案,是他的布局,借机逼薛慕白现身,也是他的布局。

过程中唯一出错的是,薛慕白的屠城出乎了他的意料。

而最后这个结果,似乎也在钟离的猜测当中。

“江寒,你可以改变这个结果吗?”

钟府君望着山下,望着京都方向,目光悠远。

忠君报国的思想局限着大夏的读书人,几乎所有读书人都被这个思想所禁锢。

唯一一个没被禁锢的,或许只有一个人。

在钟府君眼中看到的江寒不是一个忠君的人,而是一个忠于百姓的人。

若说有谁能改变这件事,或许只有不受思想禁锢的江寒。

但,这件事还是太难了些。

毕竟,在朝廷看来,什么都不如社稷稳固重要。

而若想改变这件事,就必须改变朝廷,改变那位的看法。

……

忽然之间,坊间又多出了一种说法。

那就是泾州案并没有屠城一说,也没有所谓的炼丹,事实上,泾州之所以死去那么多人,是因为疟疾引起的。

夏日伤暑,秋必病疟。

在这个世界上,疟疾每一次出现,都必将夺走无数人的性命。

这个说法的出现,瞬间就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

“胡说!明明就是泾州官员拿百姓炼丹,什么疟疾才是谣言!”

“简直胡说八道!数日前《大夏日报》还说泾州出现炼丹案,谁在这里胡说八道?”

不过有一些人则是相信了这个说法。

“什么炼丹案也太过胡扯了点,动动你们的脑子想想,大夏怎么可能出现那种事?明明就是疟疾导致。”

“疟疾的可信度才高,据我了解,南方不少地方都出现了疟疾。”

就在坊间因为这件事而争辩不休时,朝廷也即将发表辟谣公告,由工部,户部,太医署三个部门联合发布。

工部管全国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户部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等等。

而太医署则是掌医政。

都是权威部门。

三个部门的官员聚在一起商议过后,便决定一起发表公告,声明此事。

三个权威部门一起声明,不由得百姓不信。

之后再配合《大夏日报》,向大夏百姓昭示此事。

为迅速降低影响,在拟定公文后,工部尚书便拿着公告,前往京都最热闹的东门,准备张贴告示,澄清泾州之事。

而与此同时,《大夏日报》的办公处,楚靖之看着手中的报纸,久久沉默。

他知道,这份报纸扭曲了事实,一旦印发全国,将掩盖住泾州的血案,掩盖出薛慕白,泾州官员的罪行!

或许今后再无人知道,泾州血案的真实情况。<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