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 此令(2 / 2)

大明1617 淡墨青衫 4659 字 2019-10-08

从云内堡往右就是云川,也是旧(www.hao8.net)单于城,那是灰河的下游,再往南就是玉林卫,距离大同很近了,只是从这条线走要经过兔毛川,然后就是和林,旧(www.hao8.net)元的故都之一,再往前就是长城。

往西,就是鄂尔多斯部和套部,套部的地形是被延绥和甘肃还有大同三镇包着,一个标准的椭圆形的地形,云内堡直南方向就是旧(www.hao8.net)东胜州和连州,再往南就是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地带,过了沙漠才是黄河,下游有很多条支流,从地图上看,就象是一条条的毛细血管。

黄甫川,清水川,浊轮川,屈野川……从西套到中套,东套,这一大片区域有无数支流,河水润泽了沿岸各川的大块的土地,所谓黄河九曲,唯富一套,只有这一大片的河套地区,不仅未得黄河之害,反得黄河之利。

河套地区原本在中国治下,自大明中期落入套部之手,套部在此牧马放羊,逐渐强盛壮大,成为一个拥有丁口十万以上的大部落。

蒙古人此时丁口连同中亚地区恐怕也未过百万,有一些名头很大的部落,丁口不过数万人而已,所谓俺答汗时动辄以四十万丁入侵大明,不过是土默(www.19mh.com)特加漠北三部加喀喇沁和鄂尔多斯还有套部等多部集结起来的力量,而并非土默(www.19mh.com)特一部之力,套部一部便有十余万丁,在当时确实是非常强盛的大部落,土默(www.19mh.com)特和察哈尔这两个最大的部落,力量也不过如此。

张瀚的眼神一直在掠过北方和套部及鄂尔多斯部两处地方掠过,套部的地盘在偏青海地方,鄂尔多斯则是在陕甘晋诸省的北边,在库布斯沙漠南方的河套区域,距离归化城五百到六百里之间,其间有很多戈壁和沙漠地区,最好走的路线是从其中间地方走直北,那里只有沙漠的边缘,如果套部往青城来,也是从西边直走云内州地界,然后两边可以合起来再往西,先北再西,这应该是最佳的路线。

张瀚感觉云内州应该就是后世的大同地区,但他也不能太确定,毕竟历史地名和后来的城市名相差太远,只能根据地理大致推测,他知道库布其沙漠,因为后世时他曾经去旅游过,那里在后世属于鄂尔多斯地区,但对云内州的地理位置和名字,他不能确定。

但毫无疑问,旧(www.hao8.net)云内州是很重要的地方,要不然的话大唐和辽金也不会在那里设州,只是在几百年的荒芜之后那里成了土默(www.19mh.com)特牧人放牧的地方,但要紧的地方就是要紧,军司曾经考虑再三在西边某个地方设堡,遏制套部和鄂尔多斯的攻击,结果挑来捡去,还是旧(www.hao8.net)云内州地方最为适合。

那么大的地方,筑一个堡显然是不可能的,数月时间,和裕升在旧(www.hao8.net)云内州筑了三个军堡,二十多处墩堡军台,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环型防御圈,但仓促之间,守堡的火器数量不足,张瀚默(www.19mh.com)想至此,感觉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缺陷。

还是要抓紧时间,拿下青城,不给各方之敌可乘之机……

这个时候,张瀚终于感觉到了一丝紧张。

就象人攀爬大山,开始时体力充足,力量充沛,不惧任何天险和人力的捣乱,但等到了最高处,只差一脚就能攀上最高峰的时候,此时体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最容易发生失误。如果在最高处一脚踩滑,那就是摔倒下峰,粉身碎骨的下场。

历来创业不怕开始时的挫跌,但最害怕临近成功时的失败。

比如黄巢,入长安就是崩溃的开始,比如李自成,坚持了十余年时间,结果一片石败后,一败再败,原本的坚韧强大一扫而空,被人从山海关外一路追到陕西,再退到河北,几十万大军护持左右毫无用处,莫名其妙的死在了九宫山。

张瀚认为,这种雪崩式的失败,就是登临一脚时的踩空,比起事业初创时的挫折,更加危险。

现在和裕升也算是到了登顶前夕,只要拿下青城一役,土默(www.19mh.com)特庞大的地盘尽落手中,归化城为核心,板升城,旧(www.hao8.net)云内州,和林,单于城,一大片区域尽在掌握,到那时就是真正立下了根基,再不惧等闲的雨打风吹。

张瀚在地图上用力一拍,终于下令道:“传令,据哨骑报,青城外只有少数北虏游骑,并未发现大队于外埋伏。现决定大军由三路向青城推进,第一团由桃花村向青城推进,任中路,指挥王一魁,第三团由李从业率领由白庙子向青城推进,第六团已经自前日赶赴战场,驻青冢,由青冢方向推进,各部距离青城最远六十三里,最近四十七里,决定自命令下时起,申时初刻前,必须抵达青城外三里路会合。第二,枪骑兵团与铳骑兵团由板升城分左右翼,分向南北方向进军,亦于申时前抵达青城外围,达成主力布防。第三,辎兵各团,大队,按既定的配合方案,配合主力战兵前进,各部均依军令向前,不准有误。第四,军纪,攻占青城之战不得擅杀,不得放火,抓捕俘虏后交辎兵带离战场,不准擅杀,擅用俘虏。联络方面,各部每隔一个时辰由塘马汇报进程和最新的战场情形,接受军司指令。军需,军械方面,转军令,军政,军需各司,与各团协调配合,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