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未成年的白头鹰(2 / 2)

但很显然,美国高层的想法跟普通民众不一样,他们深知美国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超过传统列强成为工业规模和国民生产总值的世界第一,既是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更是受了长期在良好环境下进行经济建设的益处.他们不介意英德两国在固有领域进行新老霸权的更替,但绝不能容忍两者之间的冲突影响到美国的——美国不惧怕英国的强大,是因为美国曾在陆地上击败过英国陆军,并且有信心对付多年以来鲜有长进的英队,但如果德国海军通过技术和规模的双重提到了掌控海权的地步,那么美国的本土安全就将受到空前的威胁.</p>

说到底,这时的美国,依然一个羽翼未丰的新兴国家,无论外交,经济还是军事,都无法跟鼎盛时期的英国相提并论.</p>

要想成为真正的世界帝国,就必须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基于这个出发点,来到华尔道夫酒店的美国官员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利用主场谈判的种种优.势,诱使爱尔兰为美队的建设发展提供更多更深入的帮助.</p>

在大战爆发时,美国的本土防卫主要依靠海军舰艇和海防要塞.它拥有一亿人口,却只有七万七千名陆军正规军和十二万国民警卫队,武器装备陈旧过时,用马刀劈砍的骑兵部队是陆军的精锐.军事首脑不了解军,师或旅的组织,自南北战争以来,陆军仍保持其团的建制.1914年爆发的欧战,本来是美国人观察军事技术和思想发展的绝佳机会,但美国人还没来得及认真观察和思考各种军事变革给战争模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总体实力占据优势的协约国就已经在德国人的组合拳面前轰然倒下了.</p>

机枪,大炮以及履带战车取代了骑兵,刺刀和密集枪阵成为战场,这个道理讲起来似乎非常简单,将理论付诸实践却存在着难以想象的困难.大战后期,德国人在俄国战场上不紧不慢地探索空地结合,步坦协同的新战术,可供美国人参考的却只剩下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痛苦回忆——不论是英国海军无私分享的经验教训,还是法国退役军官为实现再就业而给予美队的帮助,都无法替代实战的作用.</p>

大战结束后的三年时间里,在威尔逊总统和军队将领们的努力下,美国陆军常备军的规模逐渐扩增至50万人,并建立起了现代化的预备兵役制度.凭着工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美国已经研发生产出了大战中表现出色的各种新式武器,然后大批量地装备军队,可是在美队担任顾问的英法军官们,依然对美队的战斗力持悲观态度,有些人甚至认为50万美队在战场上会被50万德队揍得落花流水,因为大多数美官和绝大多数士兵的战斗意识都是不合格的.</p>

更让美国高层人士感到忧心的是,自大战结束以来,德国人从未放松整军备战的节奏.德国陆军昔日的两大假想敌,一个残一个废,短时间内都难以再掀波澜,小毛奇元帅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德国陆军的对手是任何敢于侵略欧洲大陆的外敌,但是从德队举行军事操演的情况以及德皇威廉二世在一些私下场合的言论来看,大规模的登陆进攻才是德队苦心钻研的新战术.</p>

德队不可能给美国人切磋操练的机会,在同盟诸国当中,只有爱尔兰军队的建制,训练以及作战思维跟德队最为接近,只要爱尔兰军队给予适当的配合,让美军将领和官兵们得到接近实战的锻炼机会,或是让他们了解到德军作战风格的真髓所在,美国政府愿意在经济贸易和金融资本方面满足爱尔兰所提出的要求.</p>

对于这样的要求,夏树立场明确地予以了拒绝.这等饮鸩止渴的事情若是答应了,岂不是跟眼前这些美国人一样的单纯幼稚其实20世纪10年代末的美国,不仅在军事上存在诸多弊病,社会经济领域也不尽如外界想象的那样美好.在经济飞速发展和股市飞涨的背后,是矿难频发,环境恶化,严重的恶相.食品安全困扰着美国民众,工人劳动环境差,强度大,工资低,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稳定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导致沙俄崩溃的各种主要因素居然一样不少地存在于标榜自由,民主的美利坚!针对这些弊病,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任期间就开始以行政方式对经济进行干预,其继任者伍德罗-威尔逊继续推行.具体来说就是以立法的形式保证公平交易,反对垄断,保护工人权益,并鼓励揭露社会弊病的"进步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逐渐显现成效,但同时也孕育了巨大的隐患.世界经济危机之所以会在美国首先爆发,很早以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194123128oo+565--&</p>

</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