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筑起围栏(上)(2 / 2)

与旧时空的国际格局相比,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生了重大的改变,国际联盟的诞生与存续也大不相同。名义上,国联仍是保障会员国领土完整和民众生存权力、解决国际争端、组织国际裁军的国际性组织,但在两次大战期间,它基本上是同盟国与美英阵营角力的国际舞台,而在二战结束后,西方同盟国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当然了,西方同盟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便长期与日本及其傀儡国家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日本在亚太地区掠取来的资源,有相当一部分流入了这两个国家,滋润了大资本家和统治阶层,也帮助这两个非常依赖工业的中南欧国家艰难度过了两次经济危机。</p>

正因如此,在投票表决阶段,两个常任理事国双双投出反对票,否决了爱尔兰政府对日全面制裁的议案。按照国联理事会在194o年9月作出的决议,国联的46个成员国均对日本采取贸易制裁,制裁领域囊括军工产品和可能被用于辅助作战的非战斗船舶、航空飞行器、车辆以及重工业机床,制裁期限为5年。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对日贸易转入地下,近两年来,仍有数以万吨计的军火或辅助性的军用物资秘密销售到日本占领区,再转往中国战场。</p>

从战略角度出,德国政府虽倾向于压制日本的扩张,但随着苏俄军队在东北亚战场上展现出相当可观的6空实力,柏林的态度生了微妙的变化,所以在意大利和奥匈帝国联手否决全面对日制裁议案后,德国并没有通过外交途径迫使它们做出让步,而是将议题转向澳大利亚——根据1938年签署的美日停战协定,澳大利亚继续交由日本占领管制,在一定期限内允许澳大利亚军民自由选择去留。现如今,在澳大利亚的4oo多万常住居民当中,依然有22o万白人,他们的生存条件要比南亚各国的土著略微好上一些,但跟生活在欧美国家的白人相比,无疑还在温饱线上挣扎,而且以日本军队的暴虐本性,针对澳大利亚白人的杀戮事件仍时有生。</p>

基于这部分白人的生存状况堪忧,德国代表很快提出了一个新的议案,那就是以不提高制裁范围、不延长制裁期限为条件,换取日本方面允许国联维和部队进驻澳大利亚以白人为主的地区。若日方强硬拒绝,德国将联合美国、阿根廷、爱尔兰、威尔士等国对日本采取全面制裁措施,对维持对日贸易的国家采取提高关税、限制进出口等举措。</p>

在此之前,规模仅两万人的国联维和部队基本上是象征性的存在,只在几次生于非洲的地区冲突中挥过作用。为适应澳洲维和的可观需要,德国代表同时提议将国联维和部队扩充至二十万人,德国将至少提供十万兵员和充足的经费,用以从国联成员国购置武器装备。除了规模的大幅度扩增,国联为何部队还将组建至少2o个营的装甲部队和4o-5o个中队的航空部队,大部分部队将在集结完成并接受必要的训练后分批派往澳大利亚。</p>

对德国代表所提议案的国联理事会表决中,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双双选择弃权,使得该议案最终获得通过。得到美国以及部分铁杆盟友的坚定支持,德国人对迫使日本让步信心十足,然而前去跟日本政府协商的国联官员却遭到无情打脸。日本人显然还在为他们被国联除名耿耿于怀,不但不以官方礼节接洽国联官员,还对他们大肆嘲讽一番,而后闭门送客。1934年的战争大投机让日本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石油、橡胶以及各种矿石源源不断从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占领区运回本土,轻重工业得到了飞跃式的展,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直线提升,日本军队只愁如何将堆积如山的作战物资运往前线,而不需要操心它们多久才能生产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日军大本营还是日本政府内阁都选择性地无视了来自西方世界的制裁威胁。</p>

尽管被泼了冷水,部分国联成员国对扩充维和部队的热情始终高涨。在德国的主导下,扩充方案以惊人的效率确定下来,意在重整国防的美国政府非常看重这个机会,他们决定调派4万精锐部队参与维和,近年来政局稳定、经济回暖的法国人急于重回国际舞台,此番争取到了1万人的出兵员额,另有爱尔兰王国出兵2万、西班牙和瑞典各出兵5千,意大利和奥匈帝国象征性地派出了数百兵员,距2o万目标所差部分最终全部由德军补齐。此外根据德军总参谋部制定的一份战略性预案,在局势必要的时候,近百万德军现役部队可直接以国联维和部队的名义参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