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运粮难?(2 / 2)

粮食运抵雒阳后,可以通过漕运转向关中。

自汉初定都长安后,每年都需要从关东运输大量的谷物到长安,以满足关中地区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

漕运关中地区,漕船要经过黄河三门峡。三门峡处的黄河河面狭窄,多奇石浅滩,水势湍急,还有著名的砥柱之险。后人所著的【水经注―河水四】里曾经说到这一段黄河的航运条件的险恶:“激石云洄,撞ㄅ纾嫌幸皇盘玻餮讣保仆浚坪χ鄞怨潘肌!

黄河三门峡段水运艰险,粮食损耗很大。

从山东向关中地区漕运,费用浩大,需要的时间很长,且运输过程中需要的人员也很多。

为了改善漕运的状况,武帝时期,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大农郑当时提议开凿漕渠,用时三年,沿着秦岭北麓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漕渠,使得潼关到长安的运输时间和路程大大缩短。另一方面,沿渠的民田也得到了灌溉之利。

从潞县去长安,如果不想经过黄河的砥柱之险的话,那就是选择西行,越过乌岭,行至晋国古都新田。然后,或是选择继续走陆路,从新田沿着涑水河河床一路向西南,抵达临晋关(武帝时期改名为蒲津关),西渡河(黄河),至河曲,继续西行,沿着渭河床一路陆路抵达长安。

另外一个选择是从晋国古都新田开始乘船,沿着汾水向西至汾阴,然后,向南沿河至河曲,之后,顺渭至漕渠抵达长安。

朝廷正月的诏令是号召民间输谷入长安仓,用以赈济贫民。四月末的地震是发生在东部四十九郡、国。如果是要给朝廷捐谷赈济地震灾民的话,那么,输谷入长安就不合适了。赈济灾民的话,输谷入敖仓是近便的选择。

敖仓是先秦时期设置,在河南郡荥阳东北的敖山,其北部是滔滔黄河天险。敖仓是漕运的中转站,从黄河而来的山东等地的漕粮先运抵敖仓,然后,经陆路转运雒阳和长安。

冯家年前种植的近三十顷的菽收获了五六千斛,今年收获的宿麦有十多万斛,算下来,可以向朝廷的官仓输谷:宿麦上万斛,菽三千斛。粮食是有,可是,以当时的运输能力而言,没有那么多的人力和牛车来运粮食。

西汉时期,远距离的运输主要靠人拉车来完成。一辆车,基本上六个人来拉,两边各三人,一车装二十五斛,约合后世的三百五十到三百七十公斤,一天走不了一百汉里。牛车呢,能拉七十到八十斛,一天倒是可以走百余汉里。且,牛车也不需要那么多的人来挽车。

牛车很好,可是,冯家暂时没有那么多的牛和牛拉的车。

冯家通过和各家联谊以及自家购买的牛加起来不过二百余头。

夏天暑热,一天走不到百里。南下,过太行陉,多是河谷山道,道路狭窄而且不便牛车行进。

对冯家来说,当然是选择向西,走上党道,过乌岭,走一段陆路,抵达晋国古都新田后转水路,通过船运粮食入长安仓。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牛力,不耽误冯家自家的农田生产。另一方面,雇佣的僦也不需要很多。

上党道是大道,当年秦始皇出行时曾经走过这条道。

从晋国古都新田开始的水路运输,一路顺水势而下,除了几个河□□汇的地方,其余之处基本上是不需要人力拉纤挽船的。再者说了,船的装载量可比牛车大的多,一条船可装五百斛谷物。

开年春正月天子的诏令中提到:“民以车船载谷入关者,得毋用传”。冯家输谷入长安仓,数量少的话,可以按照诏令中所说的,不用去县寺开“传”。可是,冯家准备输入长安仓的谷物数量庞大,达上万斛,谨慎起见,还是开个“传”出行的好。

冯家准备捐给朝廷的谷物中计:宿麦一万二千斛,菽三千斛,共计一万五千斛。

朝廷在河水和渭水相交之地设置的有船司空县,可以先行派人去那里,安排好船只,等谷物从陆路运到后就装上船,运往长安。谷物的数量大,县寺也会派人随行。

冯家的人手紧张,为了输谷,除了自家准备的牛车之外,又从市上专门雇佣了一些僦,即是那些以自己的车辆出雇于人、替人担任运输的劳动者。行情按照官府雇人运粮时,“一车载二十五斛,与僦一里一钱”。

潞县的僦本也不多,冯家又额外雇用了一些人,推着辘车,也就是独轮车,一同运载谷物。长途运输过程中可选择途中的河东郡仓垣仓来中转。

商议之后,冯媛的大父冯遂决定派出家中排行第三、第五、第七至第十五的孙儿冯信、冯武、冯恽等兄弟十一人带着僮仆五十余人,带领着牛车、辘车和人力挽车的大队准备出发向长安输谷。

chapter();<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