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渗透游击(1 / 2)

抗日风云记 未知 2341 字 2019-09-24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敌变我变,敌不变我亦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战术,只有层出不穷的招法。

鬼子修筑的炮楼,一般说来单个都是守卫有余,攻击不足。所以鬼子的战术主要是一方有警,其他据点则是拼命来增援并且主动增援。

二路军制定的“反治安区”战术可不象表面那么简单,不仅要端炮楼,有机会还要伏击鬼子的增援部队,此即是围点打援;或者把追击的鬼子引进设好的埋伏圈,此谓钓鱼或钓狼;一个营休整,一个营防守,一个营进攻,三班倒轮番进行,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始终使敌人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此又谓疲兵战术。

也不知道龟爬太郎和石桥隆盛上辈子做了什么孽,正摊上余飚这个家伙,凡事都料敌在先,用中国俗话来讲就是:一抬屁股,就知道你小子拉什么屎。这就不好玩了,你刚搅尽脑汗想出一招,还没使出一半,人家不仅已经全套破解,还漂亮的回踹你一脚。

这边的反治安区作战如火如荼,鬼子的新招式面临失败。另一边,根据地的内部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各村、镇的自卫队人数不断增加,可随时对主力部队进行补充的合格兵员就达到了一千多人。在县政府的领导下,每占据一地,不干别的就死下一条心挖地道,老根据地内的地下长城已经初现端倪。在极困难的条件下,还建立了通往外界的两条秘密交通线,不断有军统从平津等地招来的人才赶来支援这里的抗战局面。也不断有根据地急需的物资翻山越岭,人扛肩挑的被偷运进来。而且指挥部还派出人员,翻越太行山,试图与在晋东南依据太行山作战的**取得联系。

战争打的就是后勤,余飚对兵工厂的扶持力度一直很大,不仅是资金的不断投入,更借助于他的知识,对新武器的研制不断提出想法和建议。轰天炮、抛射弹、迫击炮平射拉发装置等等,都在关键时刻得到了他的指点。这就是穿越者的优势,一句话、一个提示,就能让很多冥思苦想才能解决的难题迎刃而解,能直接走最快捷,最接近成功的道路,而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尝试和弯路。复装子弹、复装山炮炮弹的成功,更为二路军的持续作战打下了基础,这都得益于军统从平津偷运进来的几架小机床。

不管敌人如何仇恨青纱帐,禁种高秆作物,转眼间平原上又是一片绿海。

持,起码也要装出经常来这里,有些吃腻了的样子才行。

稍稍熟习北方情形的人,当然知道这三个字──青纱帐,帐字上加青纱二字,很容易令人想到那幽幽地,沉沉地,如烟如雾的趣味。北方有的是遍野的高粱,亦即所谓秫秫,每到夏季,正是它们茂生的时季。身个儿高,叶子长大,不到晒米的日子,早已在其中可以藏住人,不比麦子豆类隐蔽不住东西。

当初给遍野的高粱赠予这个美妙的别号的,够得上是位“幽雅”的诗人吧?本来如刀的长叶,连接起来恰象一个大的帐幔,微风过处,干,叶摇拂,用青纱的色彩作比,谁能说是不对?高粱不象黄云般的麦穗那么轻袅,也不是谷子穗垂头委琐的神气,高高独立,昂首在毒日的灼热之下,周身碧绿,满布着新鲜的生机。

为甚么北方农家有地不全种能产小米的谷类,非种高粱不可呢?农人自有他们的理由,不错,高粱的价值不要说不及麦,豆,连小米也不如。然而每亩的产量多,而尤其是百姓家必不可少的燃料。那时候在北方的乡间因为交通不便,而且由于经济的关系,百姓家主要的燃料是高粱秸。如果一年地里不种高粱,那么农民的燃料便自然发生恐慌。除去作为粗糙的食品外,这便是在北方夏季到处能看见一片片高杆红穗的高粱的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