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咏蛤蟆》(2 / 2)

见李牧交出画卷,孙行土也终于放下心了,嘴角露出得意的微笑。

舞台上楚中天,嘴角同样勾起一抹不为人知的弧度,斜眼向孙行土看了一眼,目光有嘉许之意。

“哼,就让你们得瑟一会儿,等会有你们哭的时候。”李牧内心冷笑。走到舞台,坐在先前嫦娥所坐的位置。

这场比赛虽然不合诗会的规则,但既然楚中天本人要求,众评委和主办方也只能答应。当两人坐落后,便有执事官点燃一根香插在香炉上。

比试同样以一柱香为限,在这时间内,必须作出一首咏诵蛤蟆的诗。

楚中天低头作苦思状,李牧嘴角冷冷一笑,根本不作伪装沉思的样子,直接伸手抓起毛笔,蘸满墨汁,大笔一挥,如龙蛇疾走。仅片刻功夫,一首二十八言的诗便已经完成。

李牧加上标题,轻呵一口气,放下毛笔。

看到李牧这么快就开始作诗,台下的孙行土心里咯噔一下。显然,对方有备而来,早就把诗想好了。

计时的香才刚刚点燃,李牧便已放下了笔。

他根本不等香烧完,把纸拿起,直接展示给评委和台下的观众看。

楚中天也抬起头,当看到李牧的诗时,整个人愣住,手中握着的毛笔也掉落下来,在桌面上的白纸染了一团漆黑。

诗很短,而且字体龙飞凤舞,完全像个初学者拿笔涂鸦,难看之极。

但诗的意思,却表现有豪气激荡,让人惊叹不已:

《咏蛤蟆》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七言绝句,一气呵成!

所有人目瞪口呆。

李牧心中得意,此诗乃是前世太祖所写,其气势宏浑,自然不是一般的诗词可比。

当然这首诗早在唐朝之前就有了版本,只是到了太祖那个时代,他老人家将诗稍作修改,让诗更增洪宏激荡的气概罢了。

这首诗原本是咏青蛙的,但诗中却没有提及半个蛙字,李牧稍微修改一下,便变成了一首咏蛤蟆的诗,自然没有半点毛病,也看不出任何端倪。

毕竟蛤蟆和青蛙都有类似的生活习性。

前两句“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既写出了蛤蟆的生活习性,又突出了其独特的个性。“如虎踞”更是放大了的蛤蟆的形象,给人一种胸怀广阔,气象万千之感。

后两句便是诗是重点,“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写出了敢争天下先的勇气以及气吞江山如虎英雄意识,俯瞰天下群雄,大有“天上剑仙三百万,遇我也须尽低眉”的豪情壮怀。

此诗构思巧妙,托物言志新颖。写蛤蟆既不离开蛤蟆,又高于蛤蟆,真实而又感人,简直绝妙。

此诗一出,再无蛤蟆诗!

把蛤蟆本身的形象升华到如此高妙的境界,确实也没有其他诗词能够比拟了!<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