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斌是个极有男子气概的人,他没有把心思过多地放在遗产的争夺上,而是想方设法寻找好的项目来重整旗鼓。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和准备,最终决定到中国四川的成都进行投资办报,凭借公司在亚洲传媒业的影响力,想来销量不成问题,借机分担金融风暴的损失。要知道,成都报纸的发行量相当惊人,辐射了整个四川一共有几千多万人口,这是一个多么广阔的市场。即使是每份报纸才卖五毛钱,其中的利润之大也让人心动。而且衍生出来的相关产业更是可以刺激公司经济新的增长。
带着自己的公司在亚洲报纸的影响力和对未来的期望,一家三口便来到了中国四川
成都。虽然中国对外商投资都有十分有利的政策,但无奈现在的资金周转不灵,事情便显得艰难了许多。
当时也是一时冲动,没有过多考虑便来到了中国。这时才知道,没有雄厚的资金,在这里办报纸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在这里,名气和品牌是不管用的,钱才是硬道理。
如果办报纸不行那退而求其次,于是准备在当地找一家有竞争和销售力的报业公司合作,共同缔造传媒航母。于是便开始了长时间的谈判。
郑文斌十分不了解中国内地公司人员的谈判手法,虽然自己也算是汉人,也知道中国人在饭桌上谈判很多事情容易解决,但他们中间的手续太繁杂了,而且对报纸的要求和局限也太多。
当时郑文斌并没有想到太多,只是怪自己不好,以为大家都是中国人,应该不会太为难自己。于是便把自己公司的现况说给了那家报业公司的高层,想大家的办事效率再高一点,早日完成自己的心愿。谁知道祸从口出,本来他们还挺热情的态度立马转变,说什么要考察考察你们公司的潜力和报纸的水平。郑文斌当时心里就暗骂,老子办报纸的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在哪里喝西北风呢,居然和我谈怎么办报纸,简直是一群白痴。合作当即就告吹了。
再次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迎接他的是又一次的失望。郑文斌很是迷惘,为什么内地中低层的员工的能力非常不错,可到了高层却没有见到一个能有担当的人存在呢?而且每天都还要用酒席招待他们,一顿便是两三万,可是迎接自己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换作以前这算不了什么,但现在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于是最后换了一家私人企业的报纸。私人企业的报纸办事效率快得多,而且对方对自己公司也算有一定的了解,明白公司在亚洲传媒业的地位,给足了自己应有的尊重。
可就当谈判进行到尾声的时候,新加坡传来了噩耗,他的母亲又过世了。郑文斌也算得上是个大孝子,不要这次机会也要回家奔丧。他想到中国大有潜力的报业公司也不止这一家,所以连声再见也没有便举家加到了新加坡。这就有了前文郑嘉颖和张祈恩分分合合的少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