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大婚(十三)(1 / 2)

阉党 傲骨铁心 4385 字 2019-09-27

 潘毅的身影还没消失,便有二人一前一后相继迈进屋中。

“阁老。”

说话的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头,他并非朝中官员,而是万府的管家万远成,也是万安四川老家的远亲。当年万安考中进士后,被吏部留在京城翰林院为官,因其是一人北,身边没有得力的人帮其打理生活,万安一个大男人,又是所谓苦读圣贤的文曲星,这生活方面自然就困难许多。万家便把万远成支到万安身边,一来照顾他的生活,二来万安也为官了,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编修,但官再小也是官,既然是官,就要有官员的气派。家中再小,也要有个管家的,不然外人来拜访,连个砌茶倒水的人都没有,这面也不好看。

万远成家境贫寒,三十多岁的人仍是光棍一个,在家乡也混不出什么名趟,也乐得到京城见见世面。于是简单收拾几件衣服后便兴高采烈的来到了京城,在万安身边一呆就是二十年,见证了万安从一个清闲小官一跃而至大明首辅的全部过程。

因为跟在身边的年头久,也因为是自家亲戚,所以万安对这万远成甚是信任,除了将府中下下事务全交给其打理外,一些对外的事务也是其出面。俗话说宰相门人七品官,就是说宰相家看门人的身份可以抵一个七品的县官,万安身为大明朝的首辅,当今的皇又是一个不理事的主,他这首辅的权势可比那宰相要重得多,由此万远成这个首辅家中的大管家自然也是权势重得很,等闲官员都是不能与之答话的。一些外省进京官员来到万府拜门,品级不高的官员便直接是由万远成接待了。耳濡目染之下,万远成对于官场的一套也是熟络得很,一些不甚重要的事情也是能替万安拿主意的,可以说其能替万安当半个家。有时万安遇一些为难事,不好作决定的时候,也会征徇一下万远成的意见,而十有八.九,这万远成都能替万安拿个稳妥主意,因此更是得万安器重,若不是万远成已近老朽,身又无功名,恐怕万安会像安排自己子侄一样也给万远成谋个官做做。

站在万远成身后的则是一位中年文士,脸色有些泛黄,像是大病初愈的样子,但一双眼睛却是炯炯有神,举手投足之间也尽显其沉稳本色,不经意间还能透出几丝精明。此人与万安关系甚近,姓陈名益之。其母便是万安的堂姐。

万远成叫了万安一声后,陈益之没有吱声,默默的站在万远成身后。

万安瞅了一眼万远成后,目光才缓慢的落在陈益之身,见其一脸凝重的看着自己,欲语非语,不由露出一丝赞许的眼神。对这外甥,万安还是了解的,刚才潘毅对自己所说的话,他在隔间也是听得到,现在这般样子,自然是已经想到什么。

“坐。”

示意二人坐下后,万安才道:“你们如何看此事?”

“阁老,小的以为…”

万远成刚想说话,却见万安的目光是看向一旁的陈益之,忙知趣的话锋一转道:“小的见识愚鲁,一时也看不出什么,怕是文楚能看出些什么。”

文楚是陈益之的表字,见万远成把话头抛给自己,陈益之没有犹豫,他生性直率,不喜欢拐弯抹脚,直截了当便道:“舅父,外甥以为,皇不会凭白无故问东宫属官的事,恐怕还有后续。”

“噢?”

万安微微一笑,皇打的什么主意,他如何不知。之所以问问这二人意见,也是为了更加确切些而已。

“接着说下去,皇还有什么后续?”

见舅父让自己说下去,陈益之心中稍定,微一沉吟便道:“我大明自立国以后,太祖便制定了东宫规章,但成祖靖难之后,这太子东宫形如虚设,内中官员配置早已名不符实。先皇在时,那东宫也是形如虚设,除了一些内官之职,几乎不设外官,故虽有詹事府,却无人供职于间。现今太子东宫中,也只有区区几员外官,少师、少傅、少保更是没有实授疆臣,可以说太子没有一点势力。”

永乐靖难后,东宫朱高炽与汉王朱高煦的矛盾便天下皆知,永乐在时,心性时变,对次子朱高煦怀有抱疚之心,加之长子高炽是个残废,所以也想改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后因朝臣反对而作罢。但成祖却仍厚待朱高煦,以致东宫的长子高炽势力不能完全压过弟弟高煦,最终还是兵戈相见。朱高炽当皇帝后,吸取父亲教训,对东宫官属极尽完备,但到了英宗时,却又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英宗弟代宗替哥哥当了皇帝。他做了皇帝后,却面临一个很是尴尬的问题,那就是东宫的太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大哥英宗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宪宗。所以他一违祖制,把个东宫属官削得七零八散,再到后来,宪宗当了皇帝,因为一继位就碰瑶民造反和流民事变,事情多得顾不得东宫,而且自己也没有儿子继承,这东宫就如同冷宫般无人问津了。直到纪氏产下太子入主东宫,十多年间竟是没人过问过一句东宫的情况。

按往常例子,太子入主东宫后,一般都会对朝中六部尚或是各省督扶授予少师、少保之类的虚职,以培养太子储君的势力,好在将来继位后能保证政权的稳定。但宪宗在册封儿子为太子后,并没有这么做,更没有为太子添置什么属官,只是从内庭派了些内官充入东宫,东宫中的外官也只是原有的洗马、校郎之类的散官。太子的老师谢迁、刘健等人也没有担任东宫的任何官职,可以说太子身边没有属于自己的任何力量。这个情形所有人都知道,但却没有人敢于直言,即便有敢为此事而的官员,也在不久后受到贬职或外放的命运,如此一来,东宫属官就如是个禁忌般,没人再提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