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暴风雨来了(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第二十七章暴风雨来了

马队返回乌日汗所在的嘎查,浩浩荡荡的队伍拉了很长,小分队的战士们开着车跟在后面,车厢里是十七具蒙古汉子的尸首。

被击毙的蒙面汉子们就地掩埋,可惜这些异乡的生命,为了蝇头小利客死他乡,亲人到最后都不知道他们埋骨的地方。

队伍拉得很长,气氛很压抑,虽然说是大仇得报,但美中不足跑了赵海洋,死了包括熬木嘎在内的十七个兄弟,韩峰也生死未卜。

几只苍蝇盘旋在远方的高空,偶尔传来一声苍凉的鸣叫。不知是谁带头唱起了长调,很快马队的汉子们就响应了起来,浑厚质朴的歌声带着淡淡的忧伤直冲云霄。

萧氏姐妹坐在汽车的驾驶室里,萧薇抽抽噎噎不停地用手帕拭去眼角的泪水,萧燕不说话手按着太阳穴也是愁肠百转。韩峰生死未卜,虽然人们没有说什么,但是萧燕感觉得到,包括萧薇在内的人,对当时自己阻拦营救的人群都是心存芥蒂。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往往在事情的紧要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解决了事情,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事后人们总会有很多遗憾、埋怨。

萧燕不怕别人怎么说怎么想,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和智者,她不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自小跟着父亲,她深深的知道,在一些关键时刻,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不能因为局部影响大局的。现在事情解决了,她是真的为韩峰担心。

大队接近嘎查,远远地有人迎了上来。已经有人提前回来报了信,周边很多的牧民们都赶来了,嘎查里传来低沉震撼人心的长号声,这么大的伤亡,在草原戈壁已经很久没有遇到了,附近的喇嘛也赶来了,超度死去的亡灵。

葬礼很隆重,乌日汗老汉在隔壁草原一辈子,人员名声甚好,现在一家惨遭不幸,当真是痛煞人心。

蒙古人的丧葬仪式形式及理念,历经元、明、清、民国直至今日,有了诸多变化。虽在某些方面仍留有原来葬仪之有益部分,但也渐渐引入和借鉴了周边各民族的不同做法,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葬法,即天葬、火葬和土葬。

蒙古族的丧葬礼仪受萨满教的影响,认为灵魂不死,人有今生,也可以有来世。后又受喇嘛教的影响,希望死者将来能够“轮回”,能够“转世”。

天葬是蒙古族的传统葬仪,又叫明葬。野葬。多用于贫苦牧民或下级喇嘛阶层。这一葬法,源于吐蕃。古代,藏族有人死后,要把尸体放在石碓里捣成肉酱,跟青棵和在一起,然后撒向四方,让鹰鹫来吃,自然也伴随喇嘛诵经。请不起喇嘛的人,只能将尸体大卸五块,扔给鸟兽。蒙古族的天葬与藏族的天葬相类似。源于藏传佛教,这种葬式的意思是:蒙古人是食肉民族,生前吃肉,死后要把肉还给禽兽。佛教讲究利他,解救芸芸众生,可以说天葬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这种思想。人活着的时候要行善,死后灵魂要离开肉体,就将这无用的肉体作为最后的奉献,利悦鸟兽。

火葬是喇嘛教传人蒙古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也有一种说法是蒙古族在接受佛教时,是随藏传佛教进人蒙古地区的。火葬即以火焚尸,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葬法并不是对每下个人都适用,它一般是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后所采用的葬法。蒙古人认为,将死者的尸体火葬之后,其亡灵会直接升天,普通阶层的人死后,多数是不能实行火葬的,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这样会驱除其晦气或肮脏的因素。

火葬一般根据死者的遗愿,火葬使用的木柴,必须到处乞讨得来。火葬的次月,由死者家属拣拾死者的骨灰,有的把骨灰洒于山川、江河等任其漂流,有的则装人坛罐中将其埋葬,用来表示永远的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