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关于吴三桂(2 / 2)

比如1642年四月,明清之间爆发了决定辽东大局的松锦大战,大战打了三年,最后清军胜利,明军主帅洪承畴、头号战将祖大寿以及大批将领战败归降,一部分明军将领或阵亡或被俘身亡。

吴三桂在突围战中准确地判断出清军主力埋伏在小路,率部从大路杀出了重围,并迅速控制住清军还没来得及占领的宁远城,开始在那里收编松山溃败的明军残部,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就聚集起了一支上万人的部队,守住了宁远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堡垒,宁远最后成了关锦宁防线,唯一一个还处于明朝手中的堡垒。并在之后奉命试图继续前去营救锦州,实在因双方兵力过于悬殊而被迫放弃。但是,他此举已经导致清军功匮一筹。

吴三桂在此战中的表现引起了对手皇太极的注意,皇太极的评价是“得此人归降,天下唾手可得矣”,开始了对吴三桂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大规模招降工作,吴三桂没鸟他。

李自成快打到北京的时候,吴三桂当时任宁远总兵,宁远距离山海关120公里,山海关距离北京280公里,如果正常行军,关宁铁骑3天也能到。三月四日,等大顺军占领大同,崇祯下了诏书命令吴三桂放弃关外的宁远,入京勤王。

但崇祯也没想到他的守将都是投降派,所以他的诏书里并不是只要吴三桂领军入卫,还要求弃地不弃民。

关于崇祯为什么到都快架到脖子上,还不让弃民,有必要解释下,否则容易被人误解崇祯是个###。

此刻的崇祯,只知道大顺军到达了大同,大同自古以来就是重镇,易守难攻,但他却不知道他的将领们都在准备投降,他老人家根本没料到大顺军能来的这么快。

而且弃民之举,也确实是不太能让人接受的,因为那时候清军是靠掳掠人口为奴搞生产,并有“杀贫”“杀富”“杀士”的屠杀习惯,况且清军就近在锦州,关宁铁骑多是关外汉人组成,这些随着部队撤退的平民里基本上都有关宁铁骑的亲人。崇祯也确实不能让吴三桂把这些人丢下,否则关宁铁骑立马就会兵变了。只要是人,就不会看着自己的亲人被人屠杀,关宁铁骑也是由人组成的部队。

这道诏书三昼夜三月六日晚上到了宁远,辽东居民的撤退人数按史书记载,是五十万人,吴三桂从7号开始执行撤退动员任务,到10号吴三桂率军开始撤退,这个动作应该是相当之快了。带着几十万百姓的行军速度,可想而知。中国历史上可以比拟的同类撤退,在三国时期发生过一次,那就是刘备率领的荆州百姓大撤退:日行十余里。

关外百姓比较强悍,吴三桂花了五天时间从关外撤退到山海关。三月十六日到达山海关后,吴三桂和关门总兵高第、辽抚黎玉田等人开始安置迁移进关的几十万百姓和部分宁远军家属,把他们都安排在山海关周边四城之中。而在这之前一天,大顺军已经接受了居庸关明将唐通的投降。

三月十八日安置工作完毕,吴三桂所部开始奔赴北京,吴三桂想老婆老爹还在北京呢,得赶紧去勤王啊,鬼知道会不会出什么叉子。三月二十日,吴三桂还没到北京,北京就已经被攻破了。<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