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尾声(2 / 2)

他最大的贡献,是在陈永华的辅助之下,进行了台湾大开发。

台湾那个地方,虽然一直是中国的领土,但是在古代那个航海技术极其不发达的时候,是不太受到待见的。虽然孙权曾经派兵过去,其实也就是宣誓了一下主权,要说对它的系统管理,基本上是没有的。

到了郑芝龙那个年代,因为要搞国际贸易,台湾是通往日本的一个非常不错的中转站,地位开始有所上升,郑芝龙曾经组织过两次有一定规模的移民。但是毕竟远离大陆,海上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愿意移民过去的人还是很少的。台湾的本土土著高山族,人数也不多,要不然荷兰人也不能这么容易就在台湾搞了两个城堡了。

最后郑成功实在没办法,在大陆已经没了立足之地,才找到台湾这么个地方。除了荷兰人开发的两座城,其他地区大部分都很原始。因此,开发台湾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时期可没有像蒋介石逃到台湾之后有国外的投资,这个时期的开发工作完全靠自力更生。

要开发一个地方,最主要的工作主要是发展生产(绝对不仅仅是建设房地产)。陈永华还是深得治理之道的,在这一点上干得非常好,他不仅十分关注农业问题,也很关注关系民生的轻工业建设。他鼓励大家开垦荒地,颁布屯田制度,一年种三季农作物,他还以身作则,率领部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举解决了粮食问题,建立了粮食战略储备。为了提升民生,他传授了当地人煮糖晒盐的技术。当然,陈永华对于台湾的房地产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自古以来,房地产都是中华民族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永华把烧制砖头的技术传授给当地居民,显著提升了当地人民的居住条件。

陈永华对于商业贸易的认识远超前代。中国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当然这个文明是有他的必要条件的:物产丰富,无所不有。而台湾这个地方,物产很不丰富,什么都缺。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话一点都不错。

在这种什么都缺的忧患意识之下,陈永华和郑经在台湾开始和日本、暹罗、安南各地通商;开通闽、浙、粤等地的通商渠道,极大地促进了台湾的贸易事业。

除此之外,可以说陈永华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台湾的教育方面,而且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也最深远。在陈永华来之前,台湾这个地方,是谈不上有什么教育的。不但地方小,而且人烟稀少。陈永华第一次提出在台湾推行大陆教育制度,创建一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全台设立“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各府、州、县设立“府学”、“州学”、“县学”。还要求高山族同胞居住区的各社设立“小学”,方便高山族子弟入学受教育。

陈永华第一次在台湾实行了科举制度,为台湾文教事业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可以说正是陈永华,在大陆的传统文明才第一次在台湾地区传播。在今天台湾和大陆共同认可的文化基础的问题上,陈永华立了第一功。<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