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转机(2 / 2)

但是,在防守的同时,还要进行反击,而要反击,需要选择一个突破口,康熙把目光,指向了陕西。

事实证明,康熙这一次的选择,是决定性的。

现在陕西的形势非常糟糕,四川的叛军由王屏藩率领,正向平凉进发,如果与王辅臣会师,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们很有可能经过川陕直捣北京。要知道,出了函谷关,到北京之间的一千多公里路程,是无险可守的。大家如果还有印象的话,这也正是当年李自成攻取北京的路线。

不过康熙不是崇祯,吴三桂也不是李自成。

康熙此时已经认识到,陕西之所以摆不平,兵力还是在其次,关键是要会用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康熙寄出了他的杀手锏就是在布尔尼之变中立下头功的图海。

经过布尔尼之变,图海已经成为康熙手底下的红人了。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二十六日,康熙在太和殿设宴为图海送行,并亲自将图海送到北京郊区,图海率领为数不多的部队匆匆忙忙向陕西出发。上一次,莫洛也是带着一腔热血去陕西上任的,结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同样的机会,图海成了一代名将。

这就是水平,这就是差距啊!

图海临危受命,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图海到达了平凉前线。尽管王辅臣的名声很大,但是图海并没有被王辅臣吓到,相反,图海对前线的形势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从这一点上看,图海的确是有两把刷子的。

经过调研,图海发现平凉城坚如磐石,大炮都打不动,正面强攻只能损失惨重。

但是他同时也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王辅臣在平凉北山,即虎山墩山上留守兵1万,全部军队都鞍不离马、甲不离身,随时严阵以待。图海非常明白,王辅臣绝对不是一个容易搞定的对手,在这个地方屯兵,王辅臣绝对不是因为特别留恋这个地方。所以他进一步侦查发现,平凉城的城北直通虎山墩,这是王辅臣的粮饷运输线,他可以从容的运输自己的钱粮入城。

从这件事情看来,图海还颇有间谍的天赋。

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图海决定,对王辅臣釜底抽薪。三国演义里面,多次讲到攻击粮道瓦解敌军的计谋,这本书,图海肯定读过不止一次。

因此,图海发动了对虎山墩的攻击。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对于进攻方的图海来讲,打虎山墩是仰攻,换句话说,地理位置对图海非常不利。所以这一仗打得非常惨烈,王辅臣确实是一员猛将,他的部队凭借着有利地形,多次打退清军的进攻。清军损失惨重,战争一度呈胶着状态。

战斗从上午打到了下午,毫无进展。但是图海不愧是一个善于激励士气的高手,要知道,在布尔尼之变中,图海就是靠激励士气最后取得胜利的。

这一次,图海再次使出了他的绝招,他斩杀了一员后退的士兵,然后挥舞着带着人血的刀大喊道:“后退者,格杀勿论。”

这一招确实很震撼,进攻是死,后退也是死,后退死了什么都得不到,战死了还有抚恤金,这个仗,大家都会算。所以清军继续玩命的进攻,王辅臣终于也顶不住了,最终不得不退回了平凉城。

三国演义的确是一本奇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小说,还真的是一本兵法教科书。虽然清军为了攻克虎山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确实非常值得。虎山墩的失陷对于王辅臣来说是致命的,现在的平凉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成了一座孤城。

王辅臣彻底走到了悬崖边。不过此时,图海做出了一个非常让人意外的举动,这个举动表明,图海无愧于名将的称谓。

图海没有急于攻城,而是采用远程攻击,用大炮轰击王辅臣的军营。当然他并不是期望靠远程攻击就攻下城池,图海有另外一个目的。大炮对图海来说,仅仅是一个辅助手段,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吓唬吓唬人的。

图海的目的代表了战争的更高层次不战而屈人之兵。

从图海的一贯表现来看,图海打仗有个重要的特色:因地制宜。

要知道,此时图海手下的兵不是很多,而且非常疲劳。虽然王辅臣手下的兵也并不是太多(如果很多的话,就去支援虎山墩了,他不是不知道这个地方的重要性),但是有句成语叫困兽犹斗,如果真的直接攻城,首先不一定能攻下,及时攻下,付出的代价也很惨重。而且如果一旦攻不下来(我认为这个概率的可能性在90%以上),一旦让王辅臣打出士气,后果不堪设想。

一般情况下,图海并不是喜欢拼消耗的将领,大家可以参见图海和李来亨之战,图海在绝对优势之下,为了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图海采取了围而不攻、断水断粮的措施,最终成功地瓦解了李来亨的部队。<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