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投降(2 / 2)

要说这哥们也太实在,你自己发财就算了,一个穷地方,忽然上交了一大堆赋税。朝廷自然要过问,一过问,发现这位姚知县竟然私自开海禁,简直是胆大包天。好在康熙朝禁海只不过是一时权宜,所以姚同志被罢了官。若是放到洪武年间,那他的下场怕是只有剥皮抄家二途了。

要说姚启圣还是相当能折腾的,这哥们就是不当官,放到今天也是个人才。被罢官之后的姚启圣也没有消沉下去,他利用自己在经商方面的天赋,在广东做生意赚钱,短短几年竟然积累了几十万两白银的财富。(流口水啊,这个概念就相当于他几年就积累了几亿人民币的财富啊!)

三藩之乱发生之后,姚启圣这个时候已经赋闲了将近七年。一闻朝廷进兵,善于折腾的姚启圣就和儿子一起自掏腰包,招募了数百勇士,跑到杰书跟前一起参战。

由于姚启圣确实帮了杰书很大的忙,因此杰书在皇帝面前赞扬了姚启圣的功绩,朝廷便破格提拔姚启圣为浙江温处道佥事(三品代理道台)。

这份劝降的差事,对于姚启圣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这个姚启圣不仅口才好,由于这个人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他对于心理学应该是比较有研究的。

姚启圣分析,此时的耿精忠,已经知道自己穷途末路,他唯一担心的是投降之后的出路,以及害怕朝廷官员没有信用。姚启圣成功抓住了耿精忠的心理特点,对耿精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劝降了耿精忠,立下大功。他也因此被升为福建布政使。

而康熙为了暂时笼络大家专心对付吴三桂,暂时继续任命耿精忠为靖南王,负责平定郑经,将功补过。

耿精忠感恩戴德,有了朝廷的撑腰,立刻底气十足,率兵攻击潮州,一举打败郑经的部队,一直把郑经赶到了厦门,总算出了心中这口恶气。

而郑经也为他的背后捅刀子付出了代价,耿精忠本来是个帮他挡枪子的人,现在成了他的死对头还是那句话,做人要厚道。

耿精忠打败郑经之后,继续挥师进攻广东,打败了尚之信的部队,玩命的表现自己。

他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不停的建立功勋,再把造反的罪名推到死人身上,自己就算不能当靖南王,也能平安无事。

想的挺美!虽然撤藩这个事情,康熙做的也不厚道,但是作为一个富三代,耿精忠这辈子,可谓坏事做尽。他为了一己私欲祸乱天下,见利忘义,鱼肉百姓,在福建他是当地的土皇帝,无法无天,大肆敛财,不顾老百姓的死活,甚至私自就杀了朝廷的封疆大吏福建总督范承馍。虽然他是汉族人,但是他绝不是代表汉族人的利益,由始至终,他能代表的就是他自己。他有奶就是娘,迷信武力,这样的人,总归会有报应的。

果然,1680年,战争已经接近尾声,耿精忠再也没有太大的用处了。清政府认为耿精忠心存异志(存不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就是要办你,你能怎么办?),康熙召耿精忠觐见,以负恩谋反罪革去王爵,交司法审理。

1682年正月,“三藩”之乱彻底平息之后,大学士明珠上奏说:“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于是康熙帝下诏将耿精忠及其心腹死党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凌迟处死。被他无缘无故杀掉的范承谟的儿子范时崇更是分割其肉祭奠冤死在他屠刀之下的范承馍,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还是那句话,做人要厚道。出来混的,终归要还的。<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