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海禁(2 / 2)

元朝出现过好几次海禁,不过海禁并不是元朝的既定国策。元朝海禁的目的和后来恰恰相反,后来是闭关锁国,而元朝之所以海禁,恰恰是为了征服的需要。

蒙古民族的英雄忽必烈并不满足于对南宋的征服,积极向外扩张势力。他首先将目标锁定在占城,由于占城人民的坚决反抗,终未成功。随后元朝统治者又把目光对准了爪哇。因爪哇在南海诸国中实力较强,元世祖认为只要征服爪哇,则“其余小国即当自服”。

所以在战争期间,为防止海商向爪哇通报信息,出售军械,元政府实行了海禁,这种海禁是短暂的,是随着战争的结束而解除的。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元代的权宜之计,对后世竟然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最后竟然严重阻碍了中国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这个,恐怕连元朝制定海禁政策的人都没有想到。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少年弟子江湖老,少女的鬓头也添了白发,转眼到明朝。朱元璋干掉了江浙地区的造反家张士诚、方国珍,张家和方家人没办法,为了不被斩草除根,他们的后代就只能逃到了海上去。由于他们是带着武装部队出海的,为了生存问题,不得不当起了海盗,搞得沿海人民民不聊生。

朱元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选择了一条看似能解决问题实际上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方案:就是海禁。

要知道,海禁政策所实施的直接对象是老百姓,沿海地区人民是依海而生的,有的从事渔业生产,有的从事海上贸易。朱元璋的这个政策反而是堵绝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谋生之路,结果导致更多的人从事了海盗这一职业。

最后一部分中国人,竟然勾结日本人,搞出了让明朝头疼不已的倭寇问题。

倭寇问题越高越大,于是明朝又进一步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形成了恶性循环。

后来,在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努力下,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解决了倭寇问题。倭寇问题解决了之后,明朝政府开放了海禁,中国的贸易问题才算是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去。

可惜这个政策还没搞多长时间,明朝就被清朝给灭了。而清朝比明朝要保守的多。加上清朝人事马上民族,特别是经过了几次海战的失败之后,清朝人最后对大海有一种天然的畏惧。

对于自己不太熟悉的东西,不去学习,而是用一种消极的态度来对待,这个是清朝皇帝的普遍特点。

后世对于这一个特点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概括:阿q精神。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

爱新觉罗的子孙们以后会多次将错误的东西发扬光大的,当然这个是后话。

但是康熙,总的来说是个不错的皇帝,他在这个事情上的态度,表现得也比其他人要好得多。

郑成功在海边神出鬼没,对清政府来说,想够够不着,想避避不开,搬出禁海政策,严令“寸板不许下海”、“片帆不许入口”,不但禁止渔船、商船出海捕鱼和贸易,也禁止外来船只进入港口停泊,企图将郑家军困死海上。

这个政策不光是闭关锁国,在我看来,这种政策简直是一种投降,实行这种政策十分没面子。

为了实现这个政策,清朝政府命令广大的沿海同胞后退30公里,不光是放弃了自己的海岸线,同时也是一种妥协,向对方表明了自己的无能。

当然,这个政策也不是完全没有效果。虽然这个效果很短暂,但是对于郑氏家族来说,的确很致命。

清朝搞了这个政策之后,郑氏王朝的商业活动大受打击,无法再透过贿赂清将进行交易。更没法跑到岸上来打秋风。因此,郑氏王朝的财务严重透支,军队又缺乏补给,最终在这个政策的打击之下,郑经不得不放弃东南沿海的所有据点。<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