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施琅的春天(2 / 2)

近代1949年10月下旬的福建金门战斗,既是全国解放战争的尾声,又是新中国成立后台湾海峡国共军事斗争的。同时也是人民解放军战史上罕见的一次全军覆没的失利之战,与解放战争战略追击阶段解放军进攻势如破竹、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的大趋势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总结渡海作战经验的时候,我国的著名军事军粟裕同志曾经有过一段论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定数量的船、要有优秀的船工,还要把握海上天气和潮汐变化。

在海战中,绝对不是凭借一腔热血就能成事的。海战需要更高的经验和智慧。

只有真正洞悉战争规律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对于海战来说,把握天气的变化是决定成败的第一重要的因素,拥有高素质的海军是第二重要的因素。

经过这次失败,愤青施琅开始沉下心来研究战争的规律。

在研究战争规律的同时,施琅本人的性格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而施琅本人确实原本确实是个性格直率的人,不爱玩弄花招,和上级向来搞不好关系,性格比较急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比较“浮”。

所以康熙曾经评价施琅“粗鲁武夫,未尝学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

然而在这十几年里,施琅卧薪尝胆,虽然退居二线,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学习,“翻阅历代二十一史,鉴古今成败及名臣言行可法者,一一具志诸胸中”。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脱胎换骨的施琅变成了一个能够审时度势,不鲁莽从事的成熟的军事家。

除了施琅个人的修养得到了数量级的提升,另外一件对施琅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他得到了李光地的认可。

施琅在北京闲赋的时候,李光地还是个小翰林。本来他们是没什么交情的,但碍于是同乡,还是的互相寒暄一下。

当然对于这次寒暄,施琅本人并没有引起重视,毕竟对于相当于六七品官的小翰林李光地,你就是告诉施琅,这个人将来将会决定你的命运,打死他也不会相信。

施琅虽然现在没事做,毕竟曾经当过海军司令员(二品官),而李光地,不过是个搞文秘工作的小官而已。

所以施琅的本意是和后生兼同乡的李光地吹吹牛,根据李光地的《榕村语录》记载,他们之间进行了一次谈话,内容是《论郑成功北伐失败的原因》。

没打过仗的菜鸟李光地认为,郑成功失败的原因,则是他不应该攻击南京,而是应该沿长江攻击山东,进而攻击北京,直接威胁大清帝国的首都。

而施琅反驳了李光地的观点,施琅认为,用不擅长陆战的十几万疲惫之师,去敌保卫京师的数十万陆军,怎么可能打胜。施琅认为,郑功成应该去打襄阳,荆州,占领这两个战略要地,和滇南,两粤的明军联合一片,构成完整的西南江山,完全动摇清朝的统治,这才是上策。施琅还指出,郑成功把水军当陆军使,纯粹是吃饱了撑得,这是舍长而用短,不可能打赢,更进一步阐述水军和陆军的区别………。

施琅讲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菜鸟李光地一听之下,惊为天人,从此对这位老乡施琅的海战能力大加赞赏。

正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十几年之后,因此这次谈话,已经成为康熙宠臣的李光地,果断向康熙推荐了施琅。施琅同志就这样幸福地迎来了春天。<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