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澎湖海战1(2 / 2)

有了蓝里做榜样,施琅很快部署完了全部阵型。

然后,施琅就把各个将领的姓名写在了船舰风篷上,这样做有个很明显的好处,谁前进谁撤退,一目了然,谁都别想蒙混过关。誓师完毕之后,清军舟师各就各位,正式出发。

南风越来越强,清军的战船轻松行驶在洋面上,舰队按照旗舰的号令不断变换着队形。此时六十三岁的施琅站在旗舰的船楼上,深邃的目光仿佛穿越几十年的时空,放射出灼人的光芒,里面包含着仇恨、智勇和使命,以及他生命的全部意义。此役之于施琅是一场只有一种结果选择的战斗。

与此同时,海上巡逻的郑军哨船也发现了清军的海军部队,急忙回报刘国轩。当天晚上,施琅传令船只泊于澎湖南大门的八罩岛,并遣官员乘小哨船到尚无郑军据守的将军澳、南大屿等岛安抚百姓。

此时的刘国轩虽然在澎湖驻兵设防,但对施琅六月进攻澎湖的说法却十分怀疑,刘国轩曾对部下说:“六月风波不测,施琅是惯熟海务者,岂敢故犯突然兴师乎?不过是虚张声势”。

连海战老手刘国轩都不相信施琅会在台风季节进攻,施琅确实真正掌握了战争这门艺术,做得到了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等到接到哨船的报告,刘国轩这才大吃一惊,这才匆匆忙忙做出反应。他立即下令陆军做好防守工作,同时让镇守狮屿头、风柜尾、鸡笼山、四角山、内堑、外堑、东峙、牛心湾等各个重要位置的将领,将炮移到海岸,防止清军登陆。

此外,刘国轩还让全部海军部队率领各个舰队,排列在娘妈宫前和内堑、外堑、东峙、西峙等海面,准备迎战。

从上面的部署可以看出,刘国轩对于施琅的到来毫无准备,仓促应战,他采取了谨慎防守的策略。

实际是,我们分析这次战争的形势,这次施琅可以说是各方面都占有优势,天时(刘国轩根本没有准备)、地利(已经占据了澎湖列岛的部分岛屿)、人和(士气高涨,内部团结)。只要施琅自己不犯错误,战争的结果是比较明显的,刘国轩胜利的希望比较小。

事实上,施琅憋了十几年,勤修内功,他现在犯错的概率是不存在的。

对刘国轩来说,刘国轩最好的选择是能乘清军远航疲惫,又立足未稳、兵心未定之机主动出击。这样子刘国轩的胜利概率估计能有所提升。

这个建议,在台湾内部也不是没有人提出,台湾的宣毅左镇邱辉就曾经向刘国轩提出过这样的建议。

可惜刘国轩打仗虽然很厉害,可惜此人从来就是个保守派。他自恃防守严密,而且他乐观地认为海面风暴将起,清军到时候会不战自溃。所以刘国轩因而拒绝了这个建议。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刘国轩还是当年的刘国轩,施琅已经不是当年的施琅了。虽然刘国轩没有退步,可以架不住清军在施琅的操练下,早就已经不是当年的旱鸭子了。

施琅率领大规模的清军海军浩浩荡荡到达澎湖外围,驻守猫屿、花屿等澳上的郑军部队,看到这种情况,我想他们如果不是傻子,他们只能有一个选择:撤退。

虽然中国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古话,但是能做到的确实很少。而这些人显然是属于那群做不到的人。所以他们立刻决定撤往澎湖本岛,同时向刘国轩报告清军战船泊于八罩岛,且船只众多,声势浩大,恐惧之情溢于言表。

而施琅那边,正是士气高涨,双方的对比很明显。<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