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杀手锏(1 / 2)

歌星 京门菜刀 0 字 11个月前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舞台上,陈一迅仍在动情的唱着:

……

“忘掉砌过的沙,回忆的堡垒,刹那已倒下;面对这浮起的荒土,你注定学会潇洒;阶砖不会拒绝磨蚀,窗花不可幽禁落霞,有感情就会一生一世吗,又再婉惜有用吗……”

“忘掉爱过的他,当初的喜帖金箔印着那位他,裱起婚纱照那道墙,及一切美丽旧年华,明日同步拆下……

“忘掉有过的家,小妆梳化雪柜及两份红茶,温馨的光景不过借出,到期拿回吗,终须会时辰到别怕!……请放下手里那锁匙,好吗……”

……

喜帖街,原是香城的一条老街,20世纪80年代逐渐为人所知,几乎每一对举办婚礼的新人都会去喜帖街选购新婚用品。该街大部分建筑为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唐楼,整齐划一,极具传统特色。

2004年初,香城政府重新开发此区,此举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反感,大家担心政府破坏了这段历史意义浓厚的街道。但最终昔日红金炯炯的喜帖街,敌不过时代巨轮的吞噬,转眼已成一片颓垣败瓦。

由黄伟文填词、erickwok(郭伟亮)作曲,谢安琪原唱的这首《喜帖街》,内容讲的是一对情侣买了新房准备结婚,连喜帖都印好了,才决定分手。就如湾仔的喜帖街,以前很旺、喜气洋洋,最后还是落得要拆卸的荒凉结果。

黄伟文写这首歌,并不是在单纯的写一首情歌,或一首悲歌,而是要用这首歌鼓励大家在逆境时代积极面对人生。

这首怀旧的《喜帖街》,其实不光代表了众多港人心中被现代文明吞噬的“老城情结”,放大来听,这首歌也写中了一种国人普遍的对美好的旧事物的怀旧情结。

歌曲采用了80年代港乐的典型风格,配以黄伟文时而讲老街的拆迁,时而讲爱情消失的歌词,将两种关于逝去的悲伤气氛结合在一起,极易引起听者哀伤的共鸣。

和谢安琪干净清澈的怀旧版本异声同工,今天陈一迅把这首歌娓娓唱出,用歌声缔造出了一条时光隧道,通抵了人们心里的那一段段被尘封的如烟往事,令现场一片沉醉和感动。

电视前的千百万颗跳动的心,也不知道有多少被这首歌给暖到了。

相信香江本地人听了陈一迅的这版《喜帖街》,有不少人会被感动到黯然落泪。

陈一迅这一曲唱罢,安静聆听的现场爆发出了最热烈的喝彩声和掌声:“哗哗哗――!”

电视机前喜欢陈一迅的那些歌迷终于满足到了。

之前他们一直吐槽这节目不给陈一迅好歌,让他们都听不到陈一迅歌神级的演绎。

但今晚,他们终于如愿以偿了。

陈一迅的这首《喜帖街》,不似原唱,但胜似原唱。

由于他自己心里带着很强烈的共鸣感和认同感,陈一迅将这首《喜帖街》唱的比他自己的作品都要更为动情更为投入,白了就是:“你喜欢一个人,就像喜欢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移动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过去。爱情也如此,逛过就已经足够。”

陈一迅唱出的《富士山下》,就像一个令人细味的缠绵苦涩的当局者,还带着余情呢,感人至深。

陈伯寒唱出的这版《富士山下》,却像一个历尽沧桑的过来人,是用过来人的口吻唱的,引人发醒。

不得不说,陈伯寒唱出来的感觉,更像是林夕本人在唱,听着令人深醒通透。

他的声音虽然时不时的就有点污浊,却又多了一份话糙理不糙的特效,听来别有一番风味。

黄国仑是很瞧不上陈伯寒的,但在后台听着陈伯寒唱这首《富士山下》,他毒极的耳朵居然从中挑不出太明显的毛病,不由得要感慨这个丑秃子唱这首《富士山下》还真有两把刷子!

怪不得他这种大忽悠也能上《梦想的声音》呢,他果然是有杀手锏的!

现场观众刚刚听过陈一迅的《喜帖街》,现在再听陈伯寒的《富士山下》,感动沉醉的心情那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简直享受爆了!

因为之前的事,几位导师和专业评审们对陈伯寒的观感不算太好,但陈伯寒唱的这首《富士山下》,真是让他们挺折服的。

就算不喜欢陈伯寒这个人,他们也不得不承认,陈伯寒唱的这版《富士山下》无可挑剔,从某种层面去欣赏,甚至可以和陈一迅的原版去媲美了。

陈伯寒唱这首歌时,唯一让人不太理解的就是,他一直没有动吉他,而是始终双手握着话筒在唱歌,完全没有去弹吉他的意思。

即是如此,他抱把吉他上来干毛呢?

只为了装民谣老炮吗?

陈伯寒还真就是在装样。

吉他对于他来说不是乐器,而是一个装逼的摆设。

但在装逼的同时,他也真有点牛逼的本事。

这首歌被他唱了上千遍,把每一个动情的粤语发音都刻进了唱腔的表现,确实足够俘获人心。

就连黄国仑这种不喜陈伯寒的人,在这一刻,都愿意往下听下去,看看这丑秃子还会给人带来怎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