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刺刀战术与装死战术(1 / 2)

重建聊斋 野亮 0 字 2023-06-14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徐文山现在手下的两个班,和他当初刚组建出的那个农民组成的部队完全不同了。好刀要经过鲜血的淬洗,好兵也同样如此。这些士兵经历了两场以少胜多的战争,气质上和正规部队已经差得不远了。

徐文山甚至觉得,在某些方面,自己的部队要比现在封建国家的部队还要强一些,这个方面就是“纪律”。

在这个时代,军队对士兵最重视的一是“忠”,二是“勇”。

而他认为,打架才需要重视“勇”,打仗主要在于“纪律”。

所以在他的这种理念下,要说他的部队很勇敢,那是沾不上边的,但对于纪律的重视,是其他部队远远比不上的。

岳飞岳少保对于“勇”有一个名断:“上得阵上,拿得住枪,口里有唾,即是勇也。”

人不是机器,一般人上阵能使出一二分本事已经不错了,所以封建部队对于士兵勇敢的要求很高。

勇敢能保证你向前冲锋,忠心能保证你向正确的方向冲锋。岳爷爷就是封建时代最完美的军人,可惜他也成了封建制度下最悲壮的牺牲品。

另一个少保戚继光的经历更能引人深思,他带正规军抗倭,最初时往往自己的部队还没接敌就已经溃不成军,后来还是见到了义乌人打群架,对于义乌人在群架中表现出来的气概赞叹不已,想办法把义乌人编到主力部队中,才组成了一支强军。

徐文山部队和其他部队的不同点就体现在这里:不管你是从哪里来的,不管你个人性格如何,一旦进入到队伍中,都会不由自主地服从命令,成为集体的一员。

不管你勇不勇敢,不管你是否拿不住枪,放到长矛方阵里一站,不勇也得用,拿不动也得拿。

这就是“纪律”的作用。

不过以上这些,还不足以让徐文山放开胆子跟山外面的军队干,回村后,他对手下的部队进行了一次改编。

由于长矛的种种弊端过于突出,所以他放弃长矛训练。现在这些士兵携带的武器都是短棍,同时他们贴身藏着一柄长棱矛头,随时可以上到短棍上作为短枪使用。

没错,这个东西自然也是抄袭,抄袭的是刺刀。

徐文山觉得火枪他自然是要造的,但是硝石他没有哇,而且以鹿鹤沟现在的工业水平,发动全村之力去造一根枪管,100天大概能造出一根。

虽然咱们造不出枪杆,没关系,我们的刺刀还是很先进的。

刺刀并不是步枪被逼近后不得已的选择,刺刀很强。一百个拿大刀的跟一百根拿刺刀的白刃战,输的绝对是拿大刀的。

徐文山亲自写了一本名为《军刺术》的小册子,让部队日日研习。这本《军刺术》的内容……嗯,自然也是抄袭。

而且也是抄的兔子的《解放军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