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调动(2 / 2)

斩秦 轻杖胜马一壶醋 4914 字 2019-09-28

故而燕王下旨,马上令工坊大力制作,并送各郡县为样,推广试用。如今天旱,两月不雨,已经多有秧苗旱死之事出现,首要之事,便是抗旱保产。至于改革官制一事,暂且后论

同时,根据太子的奏请,道是练兵一年,将才缺缺,而宗室亲贵,多养尊处优,不熟军务,恐将来军功大行,宗室诸枝碌碌无为,爵低官小,难以屏藩王室。既有辱先祖威武之名,又难保富贵之身。故燕王下旨,凡年满十三以上,三十以下未曾任职,或官职低于六百石的宗室诸子,均派入武阳军中,年长者由太子考核任用,年幼者由太子在下都设立官学,择大贤教导之,以备将来为国家之才。

燕王这几道诏旨颁布,宗室诸人都是暗自大惊,更换宫中侍卫官佐以防万一那也罢了,这将年幼的宗室诸人都派到武阳城交给太子任用教导,说起来好像是为宗室诸臣的子孙成才考虑,可怎么看都像是把宗室诸子都变成了捏在太子手中的人质。

公子隆当先上表谏阻,却被燕王喜一顿训斥,道是太子之身份远贵于诸子,不但以屡次出质外国,又统兵在前,为国效力,宗室诸子亦乃召公之后,岂能不思进取,甘于平庸?况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国家宗子,与国休戚相连,更应该努力效忠才是!

训完了公子隆,燕王喜怒气不消,当即下旨:凡五日内延误不行者,连同其父祖,尽数逐出宗籍。

公子隆不但讨了个没趣,还惹出了这样一个严旨,心里大是窝火。恨恨的出了宫,暗自思索对策。

宗室诸臣,也并不一致,有的得势,有的也混得很一般,如今大王严旨颁下,早有一些胆小的,第二天就奉旨而行。更有一些心思灵活的,见如今太子诸般动作,无论是对外合纵,还是内修国政,都颇有出人意料之处,太子门下宾客,更是多有建功,蹿升高位。反正这大王之位将来是太子的,跟着太子,未必不是将来更进一步的捷径,因此都很是踊跃的奉令行事。

没过三日,这还未曾按令而行的宗室贵臣,不过就剩下了公子隆、易阳君等五六家,这几家宗亲,都位居显位,自然也是消息灵通之人,当然探知了此情,明白自己已经孤立,只怕到了期限不行,大王那里真的不会容情。

宗室,宗室。依仗的就是宗亲的身份和血脉,一旦被逐出宗籍,这一身富贵立刻就灰飞烟灭,无奈之下,只得照办。

待诸家都已奉令行事,足足过了一月,燕王喜这才重新提起改革官制之事,虽然公子隆等人依然强烈反对,连续在朝堂上争论数日,但燕王心意已决,下诏依范增所奏,改革官制。

同时,以鞠武为太师,免其国相之位。

升范增为相国,以剧平为国尉,以张耳为御史大夫,此为三公开府。这其中剧平乃是前国相剧辛长子。

更以太子兼任为大将军,上谷郡守秦毅兼任左将军。尉僚为前将军,桓齮、陈余、郦商、公孙东等人,皆为军中之将。

易阳君为宗正监,公子隆为宗伯监,罗升为郎中监,鞠成为卫尉监,郦生为中书监,阳庆则任为国子寺的主官国子卿。

太子宫属官,则以贯高为太子卿,总管太子府内诸事。

其余各官,则有鞠武和范增,从现有大臣中选调权属。

十余日的时间,朝中诸事才算平定,各府各衙,开始按新制理事。朝中改革官制之举,才算底定。

至于各地郡县设置,下都等地官职,均有太子报上,原本的城邑合并之后,大部县令均是太子自原来的城守大夫中选用,朝内核批。其余各地需补的官吏,则自朝中亲贵子弟中,择贤才任用,足足忙了一个月,才算完结。

此时,各地秋收已经结束,由于下都等地抗旱搞得最快,减产最少,平均算下来,不到二成。而蓟城周围,都减产三左右不等。

就是这样,也远胜于诸侯各国,今年这一场大旱,诸侯当中,赵国的南部、魏韩两国、齐国大部,秦国关东之地,都减产最少在四成以上,甚至绝收之地都不少见。

而按照太子的指令,下都、中都各地,都开始推广秋种小麦。

好了,终于传上来了,大家是不是该给些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