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九章 重臣轻君(2 / 2)

斩秦 轻杖胜马一壶醋 5780 字 2019-09-28

比如秦赵党大战,持续三年,诸侯并无一国相助赵国。

这里面虽然有秦国对诸侯的恐吓威吓之外,更重要的是诸侯认为,这就是秦赵之间的大事罢了,和自己切身利益关系不大。不观胜败如何,对于自己的国家,并没与根本性的影响。或者能两败俱伤,让秦赵都弱下来,成为诸侯相争的肥肉那才好呢。

但到了邯郸之战可就不同了。

秦军不但斩杀赵国四十万壮卒,还要围攻邯郸,那已经不是说要打服赵国,而是要彻底灭掉赵国。

灭掉赵国,秦国又占据了河北广大的千里平川,这里就将成为秦国争夺中原最近变,也相当富裕的一个前进基地。

一旦这赵国彻底沦入秦国之手,则秦国将从东到西,将齐、魏、韩、楚形成一个半包围圈。任何一个诸侯都将面临秦国有可能的全正面的大军进攻。

秦国可以灭掉赵国,也可以灭掉魏国、韩国。下一步就可以大举进攻楚国。

所以这时候楚国和魏国才会出兵助赵。

诸侯看的都是形势和实利,所谓游说,不过是要用形势和实力说服对方罢了。

所谓毛遂自荐,不过几句话就说服了楚王,以及信陵君为了个人的名声而夺晋鄙之军北的故事,不过是表面的故事罢了。要是信陵君能仅仅杀掉一个晋鄙就夺了军权,那些统兵将佐都是无脑之人,只看虎符和信陵君的名头就欣然听令,固然是信陵君太厉害了,那这魏军就只能是笨蛋了。

关键还是大多数军中将佐认同信陵君的想法和做法,知道救赵能够利魏。

所以,三国联军可以打败城外的秦军,可以追击秦军数百里,但也只能是魏国夺回党部分城池,拿下一些陶地城邑。而太原郡就只能靠赵军自己去想办法,诸侯联军是不会帮着赵国彻底强盛起来的。因为那也不符合诸侯的利益。

等魏国后来受秦之攻,信陵君毅然归国,诸侯积聚在信陵君大旗之下,合力抗秦,当然有信陵君的威望在,但更主要的还是秦国已经威胁到了魏国的生存,进而让诸侯对秦国的野心有了很强的防备,才要打压秦国的攻势。

秦国百年积聚,一步步的扩张,还不时受到挫折,以燕国目前的根基和实力,想要利用诸侯之力,彻底打废秦国,还要吞并诸侯,那容易了才怪呢!

自己可没有百年的时间再去一点点的消磨诸侯。

既然姚贾能看的透这些,想必也肯定有一定的应对之道

太子丹也不插言,只是望着姚贾,听姚贾细说。

姚贾一笑,轻声问道:“殿下可知秦国曾有一谋乎?”

太子丹摇头,道:“丹不知也!”

姚贾道:“昔日贾遗曾向秦王建言,以数十万金,购买诸侯大臣,令其为内应以谋诸侯。当时秦王政嘉其言,一直为善。只是后来秦国之臣多以秦国力强,足以胜诸侯,并不重之,虽偶尔用之,不过视为小策,不甚重之罢了。”

“臣在秦,廷尉李斯多曾谈起此策,以为善。臣亦赞之。”

“如今秦败于燕赵,虽和,后定当重新用兵,以臣观之,李斯之见,恐大受秦王政之用。”

“秦如大用此策,再辅之以兵威,恐诸侯不易当也!”

韩非在旁道:“此策可用于诸侯,唯其用于燕不利也!”

姚贾鼓掌赞道:“韩卿之言大善。”

没错,这条计策确实不适用于燕国,也不太使用于各国宗室权贵。

因为这条计策就是收买政策,所谓收买,必须是能给对方更高的价钱才有可能收买成功。

各国大臣当中,诸侯游士不少,功勋之人也不少,这些人,都是为了富贵利禄,至于忠心,不过是相对而言罢了。秦重金加承诺,一旦使得那些大臣看来,本国的灭亡,不但不会让自己的权势地位和富贵收到不好的影响,反而因自己的率先投靠,让自己或家族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的话,相当一部分人都会被秦所劝动的。

即便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可秦强己弱的态势很明显,有时候,不需要更高的条件,只要金玉送的到了,灭国之后,自己能保住目前的状态,不至于跟着国家陪葬,那就足以动摇人心了。

当然,这条计策,不适用于那些宗室权贵。

因为宗室权贵的根基在于宗室血脉,一旦国家败亡了,这宗室血脉只怕凡事惹事的根源,什么荣华富贵皆成虚妄。因此收买外姓大臣易,彻底收买宗室大臣难。

而燕国之所以不好收买,是因为燕国现在有强盛之势,一些重要的大臣,都是起自太子丹的亲自提拔,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候,在燕国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这些人当然就不容易被收买过去。

不过,姚贾说这句话,不但是想告诉自己秦王可能会走的下一步?

太子丹探究的看向姚贾。

姚贾不慌不忙的说出一句话来:“殿下,欲并天下,重其臣,轻其君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