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利害而已(2 / 2)

斩秦 轻杖胜马一壶醋 3589 字 2019-09-28

这就足够了。

在姚贾看来,秦国受挫于燕赵,以太原、河东、党等地比较困窘的情况,秦国为恢复和增强实力,当会暂和燕赵而转攻韩魏。

韩魏虽弱,但大梁坚固,新郑亦为都多年,都不是易取之地。

秦国要一举灭之并非易事。

一旦两国面临生死存亡之机,肯定要求援于诸侯,尤其是新胜秦国的燕赵。

这就是燕国的机会,一个大举合纵,力求一战而弱秦的机会。

太子丹要兼并天下,就不能仅是弱秦而已。

秦国强盛百余年,底蕴深厚,单是一战弱之,如不能趁胜追击,将强秦彻底击垮,那总是将来巨大的后患。

要将强秦彻底击垮,还是要借诸侯之力才行,总不能燕军拼死拼活的,诸侯却在后面休养生息。

但对于诸侯君王,弱秦而免去强秦对本国的威胁自然是举双手赞成,但要是让秦国彻底败亡而崛起一个更强大的燕国,那肯定是绝对不乐意的。

所以姚贾提出了轻其君,重其臣的思路。

君王或许不希望再趁胜追击,将强秦灭掉,换来一个更强大的燕国。但对于执掌各国权柄和统军参战的将帅来讲,如果能在灭秦之战中,获得更大的声望和更多的封赏,那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各国诸侯,虽然从政体说君王为最,但考究各国实际的运作,其掌权将相的力量有时还远在君王之。

尤其是像所谓君王年幼,国事由托孤重臣或外戚把持的时候。将相的力量才是实质的力量,譬如当初的秦相吕不韦、如今的楚国令尹李园、赵国的春申君赵柯。其对国家大政的影响力远在其国君之。

而如齐国后胜,虽不至于凌驾于齐王之,但也是举足轻重,至于韩魏,亦有世家大臣,足以左右国政。

这些人的利益和其君王并不一致。

譬如当初燕国向秦求和,就是献地于文信侯吕不韦而不是献地于秦。

当初穰侯魏冉出兵攻齐,也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封地而不全是为了秦国。

如果太子能深结诸侯贵臣,将来在抗秦之时,对各国将相诱之以封国之利,则诸侯之君未必能阻挡本国之力为燕所用。

封功臣以国,虽然看似和兼并天下的目的相违背,但新封诸侯,皆为秦国故地,其根基甚浅,不但灭之甚易,就是不灭之,也不过是燕国附庸而已。

封各国功臣于新地,不但可以抑制各国诸侯之力的恢复,还可让各国权贵明白,本国的存亡,未必和自己的富贵相关。

燕国要兼并天下,如果各国诸侯大臣都心怀而已,则各国诸侯不过孤家寡人而已,还能有什么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