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豆腐饭(2 / 2)

闽涛没有理会女孩的问话,惊讶的看了看碗里的豆腐羹,又快速的舀了一勺仔细的品味着。

女孩看着中年男子的样子不像是觉得很难吃,也盛了一碗。

“呀,怎么这么好吃!”女孩惊喜的叫出声。本来以为连肉末都没有的一碗豆腐羹,应该味道寡淡。想不到鲜美异常,豆腐清爽柔嫩的口感更突显了这份鲜味,不需要牙齿,舌头翻滚间,粘稠鲜美的羹汤包裹着挤压碎裂的豆腐,仿佛阳光照射在细碎的钻石上,折射出七彩的光芒。

两三口一小碗豆腐羹就吃完了,想再盛一碗,发现一大碗豆腐羹已经被一扫而空,再看周围几桌竟然还有人捧着碗在舔着碗底残余的羹汤。

“服务员,再来一碗豆腐羹!”

“我们桌也要一碗!”

“我们要两碗!”加菜的呼喊声在食堂里此起彼伏。

“服务员,我们也要!”中年男子也举着手说道。

“古人云:豆腐得味,远胜燕窝,真是诚不欺我。这道豆腐羹堪称一绝啊。”闽涛对女孩说道。

“是呀是啊,我从来没吃过这么鲜的豆腐羹,而且不像是加多了味精的那种鲜味,没有口干舌燥的感觉。鲜得齿颊生香,真是让人吃了一碗还想再吃一碗。”女孩也兴奋的说道。

服务员下了加菜的单子,又陆陆续续继续上菜。可有了这道豆腐羹,吃其他的菜就觉得无味了很多。

但中年男子很快发现,桌上的菜和菜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有些菜一看就是很普通的食堂大锅的炒菜,味道一般,也谈不上什么色泽和口感,只能用以果腹。

而有几道菜却明显不同。比如这道清蒸鲈鱼,清蒸的做法比较简单,但里面的门道却一点也不简单。加料时,料酒和葱姜少了,盖不住鱼的腥味,加多了味道发苦辣舌,蒸煮的时候,时间久了或者火候过了,肉就老了,没有滑嫩的口感,时间短了,就会夹生没有熟透,鱼肉也会不够入味。

这时间和火候的把握全要靠厨师的经验来判断,缺乏经验的厨师只能不断的打开锅盖,用筷子戳一下鱼肉看看是否熟透了。但打开锅盖的次数多了,这道菜的香味就会随着蒸汽散尽,而且鱼皮也会在冷热温度的反复变化中起皱而失去光泽。

最高明的厨师,判断精准,能一次开盖就可出锅。今天桌上的这道清蒸鲈鱼就是如此,鱼色泽银亮,仿佛鲜活着。筷子去夹时还能感觉到鱼肉的弹性很q,放入口中咀嚼时就如同一条鲤鱼在波浪中穿梭跳跃。

而且除了鱼本身的鲜味外,还有一丝如同大海一般的深邃滋味蕴含其中。多吃几口,仿佛鱼入汪洋,豁然开朗。

作为电视台的领导,大饭店、大酒店、名厨名菜也吃过不少,但这种越吃越渐入佳境的口感和味道却是闽涛从没有体验过的。

离人间食堂的餐桌上很快就变的泾渭分明,有的菜一上来就筷箸齐动,一扫而空,有的菜吃了一口就无人问津。而喊再上一份豆腐羹的声音更是络绎不绝。

“小孟,你们频道不是正在策划一档美食节目嘛,这道豆腐羹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节目素材啊。”中年男子突然对身边的年轻女孩说道。

“啊?哦哦,对的,这道豆腐羹绝对是我至今吃过最美味的一道素菜了。”孟静怡听到中年男子的话后又惊又喜。

“可这是殡仪馆的食堂……虽然有些话题性,但会不会让节目的收视率受到影响?”孟静怡突然有一点担忧。

“嗯,你的顾虑是有道理的,毕竟殡仪馆的食堂也不是普通人会经常光顾的地方。”闽涛点头回应道。

“不用在这里,应该也有办法吃到这道菜的。今天食堂请了六味舫的大厨来帮忙,这几道菜应该是他做的。”边上一个声音传了过来。

闽涛扭头看去,说话的是一位留着板寸头,穿着灰布僧衣的年轻僧人。他们边上这桌正好是招待来做法事的和尚的素席。

“六味舫?好像听说过。”闽涛对这个店名有些印象。

“是家近五十年的老店了,在老城区还有点名气的。”年轻僧人接着说道。

“查到了,在南岗巷66号,网上评价有四星,还不错呀。”孟静怡已经用手机搜索点评网查到了六味舫的信息。

“好,老城区的老字号,这比殡仪馆更适合放到节目里,你明天实地去考察一下,和你们组的组长说一下,要好好策划,做一个爆款节目出来。”

孟静怡听的喜上眉梢,自己进电视台已经一年多了,还是挂在实习编导的岗位上没法转正,但台里的规定是谁策划,谁负责,闽涛这话的意思就是交给自己了。

年轻僧人听着两人的话,笑而不语,继续埋头吃饭,边吃边嘀咕:“小刀的手艺进步神速啊,我可是给你做了回活广告。”<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