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 南饷北用(1 / 2)

 1905年1月25日,俄国远东军总司令库罗巴特金上将命令属下的第二集团军向沈旦堡发动试探性攻击。在占有地利优势的日军反击下,第二集团军从试探性进攻转化成为大溃败,集团军司令格列宾堡竟然抛下部队和上司,直接坐火车逃回圣彼得堡。

对俄军而言,万幸的是库罗巴特金手里还掌握了一支刚从欧洲开来的预备队,及时填补了战线上的漏洞,阻止了日军进一步扩大战果。战线,又开始稳定下来。

一个有10多万人的集团军的大溃败,不仅仅引起了库罗巴特金这位沙皇宠臣的愤怒和重视,也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对中国而言,则因为沈旦堡战斗和旅顺的陷落两个事实的出现,引发了又一场对中国现实状况的争论!当然,这场争论的中心依然在南方,在上海。

一贯标榜着不涉及政治的《中国时事报》破天荒地跳了出来,于1905年1月29日,用大篇幅详尽披露了东北战事。从日本和俄国两军对东北犯下的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说起,又深入地分析日本和俄国在东北展开决战的利益驱动机制,最后得出了中国非政治革新不可以强国富民的结论,得出了中国非马上实施政治改革不可安民心的结论。紧接着,浙江商界的代表人物汤寿潜组织在沪浙商召开会议,江苏商界领袖张謇也组织了相应的会议,江浙沪三地商民联合在上海各大报纸上发出呼吁,要求满清朝廷加快新政实施步伐,接受政治改革的要求,加速中国新型军队的建设……

随即,天津的《大公报》、北京的《京华日报》、长沙的《湘报》、成都的《四川白话报》也纷纷著文响应。一时间,舆论纷纷,民心思变,君主立宪改革的呼声喧嚣尘土,民主革命的声音也夹杂在其中,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处在一片群情激愤、浪潮涌动的氛围中……

满清朝廷大为恐慌,立马召开了由各部尚书和军机大臣、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参加的朝议。内部派系纷繁、危机四伏的满清朝廷并没有在朝议上拿出一个有力的对策!代表着皇族中后权和皇权,代表着统治阶层中满族和汉族,代表着国家政权的朝廷中央和地方,代表着守旧与革新……太多的矛盾在满清的朝议上表现出来!

慈禧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她清楚,现在朝廷不拿出点实际行动出来,南方的舆论会愈发的激烈,革命党和立宪派就会暂时地团结起来,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暴动,把满清的江山淹没在人潮之中!可是,拿出什么样的实际行动出来才能让舆论满意,才能让暂时团结的革命党和立宪派分裂,才能拖延出足够的时间等到那慢如老牛拖破车的新军编练完成呢?

这些问题,是身在颐和园的慈禧无法回答自己的。

新军编练已经好几年来,从天津小站开始,到现在直隶、四川、两湖、两广、云贵纷纷练军;从袁世凯的5000武卫右军开始到现在规划中的三十六镇新军。动作不可谓不大!可是,并没有达到舆论满意、老百姓满意乃至朝廷满意的地步。三十六镇,如今勉强算是完成了16镇。南方还有闽浙、两江四省才刚开始动手,北方则除了直隶以外,没有一个省份的新军编练起来。这其中的原因,慈禧是心知肚明的!各省是在开办武备学堂,在做出一副编练新军的模样,可是那些武备生将来不会去新军,而是去巡防营!新军,在那些还没有什么动作的督抚眼里,是朝廷控制的“中央军”,只有地方的巡防营才是督抚手里的扎实货!就算有的省份想编练新军,比如陕甘,可是没钱啊!要南方协饷,要朝廷拨银子去才能成事!真这样的话,朝廷又何必把新军编练大权交给地方呢?还不如所有新军都由练兵处编练得了!说到底,就是一个钱字一个权字!这两个字硬生生地堵在老佛爷慈禧的心头……

难啊!

这个时候,奕劻带着几个王公的联名折子来了,随后,袁世凯从天津快马送来的折子也到了,内容却有点前后的关联性。

奕劻、载沣、载泽等人主张设立新军编练专款,从各省的赋税厘金中抽取,然后由练兵处统一安排,逐步练军。这样一来,就是集中全国之饷银,练一省之新军!这是刚刚支付了庚子赔款第三期的满清朝廷目前唯一的办法了。假立宪、真练军是既定的方针。立宪可以拖而新军编练不能拖,否则到立宪拖无可拖之时,就没有一支听命于朝廷的新式军队来镇压革命了……

慈禧当即同意了这个折子。

袁世凯的折子则是请求在直隶再增编两镇新军,并成立贵胄陆军武备学堂和贵胄海军武备学堂。

巧得不能再巧的时机,袁世凯和奕劻在这上面把握的是恰到好处,火候拿捏的不差分毫。刚想好筹款练军法子的慈禧,在这个时候把北方唯一愿意练军而且有所成果的直隶当成了给各省督抚的榜样,也当即同意了直隶编练总计六镇新军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