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 《血沃中华》(1 / 2)

 1909年的春节眼看着就要到了。1月13日的上海特别的热闹。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将在黄浦江边的市立电影院里首次公映,而帝国皇妃德龄也将来到公映现场。

大街小巷里,到处张贴着电影的海报,国防军战士紧握钢枪矗立在战旗下的形象让人们象潮水一般涌向电影院。在这个崇尚振兴、崇拜军人的国度里,几乎每个人胸膛里都燃烧着战斗的。就好象他们的皇帝是个军人,总爱把工作方面称呼为“战线”一样,人们把观看电影也当成了一场在文艺战线上的战斗。当然,人们是自发自愿地掏钱参加这场“战斗”。

《血沃中华》是真实再现国防军对俄战争(考虑到日本是属国,所以没有采用对日战争的题材和剧本)中一系列英雄故事的影片,本来会在元旦前公映。后来又在片子里剪辑添加了一部分国庆大阅兵的场景,所以才推迟到春节前首映。

首映,一般的人们是指望不上的,他们只能在电影院外早早地等着,等两个小时够首映结束后的公映第一场。而能够参加首映的,都是上海甚至东南地区的头面人物、国防军部分官兵、文化界名人、即将出发的北极探险队队员、工商人士等等不到两千人。

德龄在文教大臣张澜和上海市长许庆夫、国防军上海警备区司令官白正章少将地陪同下步入影院。皇家的声望和对历史的理解。使得人们第一次在公开的场合向满族皇妃单独起立鼓掌。

人们都清楚,这部电影就是在皇妃的主持下拍摄的,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地同期配音技术;而在电影后面重新剪辑制作,加上国庆大阅兵的场景,作为整部电影地结局也是德龄的主意。

没有剪彩仪式,也没有谁去发表讲话。皇妃和皇帝的行事原则都一样。简洁、少说多做。

新建成的电影院里,电灯一盏盏地熄灭了。让人的眼睛不会因为光线的突变而不适。当整个空间就快陷入一片漆黑的时候,一道蓝白色地光柱投射到了屏幕上,音乐也同时响起。需要提起的是:音乐正是德龄在1904年西藏战争结束后,陪同龙剑铭出四川去北京时,在船上听他哼的歌——《我的祖国》。

电影,以对俄战争中的周昆将军和第11师25旅一团的事迹为中心线索展开……

当一个个铭记在人们心里、铭刻在北京广场中央的民族英雄纪念碑上的名字,幻化成银幕上一个个鲜活形象时。人们叹为观止。

当海军战列舰齐射杜奈要塞时。人们几欲疯狂。

当俄军骑兵部队在向一团一营的阵地发起疯狂地冲锋时,人们紧张地发出急促的呼吸,有的人甚至惊叫起来。

一营的700多名忠勇的官兵倒下了,几名警备区的战士跳了起来,如果这个时候他们手里有枪,估计银幕上凡是出现俄军骑兵的地方都会布满子弹洞。

第一次看电影的人们。各种各样的情绪随着情节和银幕上的形象地变化而变化着。令人窒息的战斗场面,一营战士表现出来忠勇和刚烈。周昆将军的大智慧和坚毅都让人们为之动情。

银幕上,一个帝国女大学生在慰劳部队的时候,唱起了电影的主题歌,歌声和银幕上显现出来的歌词,在人们激动的情绪下迅速地转换成为强大的力量。可以压抑住心跳的力量!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强大地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

当银幕上帝国国防军用整齐雄壮的步伐走过广场的时候。整个电影院里响起了压倒一切声音的“万岁”声……

电影院外的人们惊讶地听着里面的声音,更惊讶地看到那些三三两两退场出来,边走边抹着眼泪的人们。他们还没有看到,在电影结束的时候,几百个警备区的官兵对着银幕敬礼。没有看到他们的皇妃同样也是感动得珠泪涟涟。他们不知道上海市长在看完电影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求警察局长立即加强力量防卫俄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血沃中华》在各地陆续上演。从城市开始,又被文教部门的放映队带到农村。甚至是偏远的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五万万人民,整整一代人、两代人都被这部划时代的电影和它的主题歌感动着、激励着……

1月21日,北极光号海军破冰船、海析号轻型巡洋舰、南泰号小型快速补给舰组成的北极探险舰队悄悄地从张家港军港拔锚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