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自古伴君如伴虎,自解自闭再自污(1 / 2)

 李穆、梁睿和王谊是开国三老。</p>

梁睿是真正的老资格,他的上岸之路,比李穆要曲折困难一些。</p>

他在年少之时,以功臣之子的身份,被北周太祖宇文泰养在宫中,和宇文泰的儿子们一起长大,同师共业,情浓如蜜。</p>

某种程度上而言,他就是宇文泰的养子,是那种在关键时刻,需要舍身为国为家的养子。</p>

在杨坚将篡未篡之时,他被任命为益州(巴蜀)总管,但他半只脚还没有入蜀,王谦就在蜀中造反了。</p>

杨坚任命他就地率军平叛。</p>

梁睿是个猛人,他二话不说就接受了命令。</p>

他是真正的国士,可谓招之既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p>

他临时组建起来的军队,势如破竹地击溃王谦,将王谦在成都斩首正法。</p>

梁睿文武全才,在蜀中他获得了崇高的威望,他深得民心,远近四夷,全都心悦诚服。</p>

但有时深得民望,也是一种累赘,梁睿是个知时达势之人。</p>

在杨坚篡周立隋之后,他并没有选择变成另一个王谦,这既是自知,更是自省自律,也有来自于当世文宗薛道衡的劝说。</p>

他对梁睿说:“天下之望,已归于隋。”</p>

天下大势已定,需要早点向杨坚表态,梁睿直接一步到到位,上表劝杨坚登基,以便在新朝,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p>

梁睿依策而行,这让他在杨坚一朝之中,成为重臣权臣,实有功高震主,功重不赏的嫌疑。</p>

事实上,杨坚确实深深地忌惮,象梁睿这种手握兵权,久镇一方的诸侯。</p>

这种人天然就是他的对手,在杨坚的理念中,他们可以分分钟反抗他,是可以将他轰下台的危险人物。</p>

拥重兵于外,只要联络大兴城中的阴谋家,里应外合之势一成,就会成为他的心头之患。</p>

梁睿深知此点,他虽然不想造反,但怀璧其罪,久居重镇,身处猜忌之地,让他深怀忧惧。</p>

他深知进退,也非常明白杨坚的为人和所思所想,为了自保,他下了三步棋。</p>

这三步棋,叫做“三自”。</p>

第一是自解。</p>

他自请入朝,主动缷下兵权,解除威胁。</p>

梁睿离开自己苦心经营的巴蜀大本营,等于放弃了作乱的资本和能力,以示真心臣服杨坚。</p>

第二是自闭。</p>

他回到京城,见到杨坚,在与他握手言欢之后,他一退朝,就对自己的家人说:“功遂身退,此其时也。”</p>

梁睿对自己非常狠,他立即谢病于家,闭门自守,不和任何朝官结交。</p>

第三是自污。</p>

这通常是功高震主者的自主选择,自污名节,又有把柄存被拿捏,可以远祸,让杨坚认为自己心无远志,仅仅贪恋富贵而已。</p>

这是效仿当年萧何,他为躲避刘邦的猜忌,贪污受贿以自污名节,而求自保。</p>

梁睿一直保持着足够的清醒。</p>

他知道平定蜀中王谦之后,为人臣子的功名,已达到巅峰。</p>

为避免盛名所累,他很早就为自己谋划退路。</p>

他选择用贪污受贿来自污,但他的贪污程度,应该已经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p>

梁睿的贪赃枉法是确定不移的事实。</p>

梁睿入朝不久,蜀中和朝廷之中,他的政坛对手,就召集了一百多人,组团入京,在朝堂之上,向杨坚检举告发梁睿的贪腐行为。</p>

有告发,就一定会有勘核。</p>

但这些告发梁睿的人,大都被定为诬陷而获罪。</p>

但一而再,再而三的告发,终于让梁睿无法稳坐钓鱼台,他惶恐不已,他也必须向杨坚表态。</p>

梁睿上表谢罪,请杨坚治罪。</p>

杨坚心中通透,他非常有默契,也很大度地不过问梁睿以前的贪腐行为。</p>

不过,梁睿的贪腐数额过于巨大,作为警示,杨坚给予梁睿的封赏,大都是虚有其名,而不落到实处。</p>

杨坚的言外之意非常清楚,你梁睿已经捞得太多了,我虽然不治你的罪,但这些帐,先都记着,等到需要的时候,再一起算。</p>

杨坚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体现了政治家的圆熟。</p>

也表明他对于那些愿意放弃实权的北周同僚的一种态度。</p>

那就是只要他们不反对自己,即使他们犯错违法,他都可以包容他们,让他们富贵一世,安享晚年。</p>

但并不是每个旧日同僚都能得到这种待遇。</p>

杨坚曾经想再次启起用卢贲。</p>

但卢贲久处江湖之远,心生怨意,应对失旨。</p>

杨坚勃然大怒,他直接对卢贲说:“卿若无过者,位与高颎齐。”</p>

转过头来,杨坚对群臣说道:“吾将与(卢)贲一州,观此不可复用。”</p>

卢贲心中有气,杨坚心中一样有不平之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