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疲敌弊敌交辉映,藏露之间虚实生(1 / 2)

 高颎是文武全才。</p>

他曾率兵平定尉迟迵之乱,具备实际的战场经验。</p>

和李德林的战略规划不同,他的平陈之策,更多的是战术性的决策</p>

高颎的战术,主要集中于四个字。</p>

一是疲敌,二是弊敌。</p>

“疲敌”,就是让敌人疲于应付,以致精疲力竭。</p>

具体而言,就是针对江南水乡,粮食的生产周期,真真假假骚扰陈国。</p>

“江南土热,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p>

民以食为天,这种骚扰,攻其所必救。</p>

“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际,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p>

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疲敌之法。</p>

让陈国兵将形成惰性,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偷袭,登陆成功。</p>

这个战法,可能不是高颎的原创。</p>

贺若弼任职吴州总管时,完全遵照执行了这一疲敌方法,最后得以顺利渡江。</p>

这当然也可能是仅仅是,严格执行了高颎的政策。</p>

但贺若弼上过平陈十策,高颎在杨坚面前,曾经明确而谦虚地说过,“臣(高颎)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贺若弼)论功。”</p>

高颎身居宰相,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竟然自谦为文吏,高颎的大计,来源于贺若弼的计谋,也可能实有其事。</p>

而高颎的“弊敌”政策,是一种消耗政策。</p>

“江南土薄,舍多竹茅,所有储积,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p>

高颎抓住了战争的本质。</p>

战争本质上就是一种消耗战,谁捱得住,谁就能笑到最后。</p>

打仗,是国力的比拼,也是后勤的比拼。</p>

陈国毕竟是江南小国,人口和财力,无法和隋朝这驾战争机器相比。</p>

如果再火上浇油,几把火烧掉他们的贮积,在战争进入持久阶段,陈国必然不战自溃。</p>

这种直指陈国弱点的消耗战术,将让陈国在持久战中,率先出局。</p>

高颎没有预料到,这场战争并没有打成持久战。</p>

隋朝竟然以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之势,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灭亡了陈国。</p>

东线主战场的二大核心将领是贺若弼和韩擒虎,他们二人并列为隋朝四大名将。</p>

在西线战场,另有一个统帅横空出世。</p>

在他彪悍威猛的军政生涯中,他一步步成为改变隋朝天命走向的人。</p>

他活着时,就是一个传奇。</p>

他就是战无不胜的杨素。</p>

杨素天生就是青史留名的将相之才。</p>

北周武帝非常看重杨素,曾经对他说:“善自勉之,勿忧不富贵。”</p>

杨素不以为然,豪气万丈地回答说:“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p>

或者是杨素过于自负,也或者是他的时代还未到来,杨素在北周武帝一朝,仕途暗淡无光。</p>

他的成名之举,还是依靠他父亲的余荫。</p>

杨素的父亲杨敷,是北周的汾州刺史,在和北齐作战时,兵败被俘,不肯屈节投降,为国壮烈捐躯。</p>

按照北周惯例,北周皇室和北周朝臣以军功大小,分治分享天下的权力和利益。</p>

但杨敷之死,却并未得到朝廷应有的嘉奖。</p>

杨素不愿意接受这种不公正的待遇,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书周武帝,要为父亲争得应有的名誉。</p>

这种名誉是对杨敷一生的肯定,也能给杨氏一族带来直接而现实的利益。</p>

当时,北周面临生死存亡,和北齐的斗争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p>

其国策重心倾向于激励新一代的将士们奋勇作战,对老一辈的功勋奖励,并不是当务之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