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议时政高颎末路,图西域裴矩腾飞(1 / 2)

 南北一统之后,贺若弼和宰相之位失之交臂。</p>

他看不上的杨素,反倒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而他自己,却依然只是个将军。</p>

贺若弼心有不平,发于声色,杨坚的态度也非常坚决,为了杀鸡骇猴,他将贺若弼免官。</p>

贺若弼大失所望,心中愈发不平,难免再发怨望之言,这些不敬的话,全部传到杨坚的耳朵之中,为了再次敲打贺若弼,杨坚将他投入监狱。</p>

杨坚为了让他口服心服,也为了让他悬崖勒马,曾经亲口问他说:“我以高颎、杨素为宰相,汝每倡言,云此二人惟堪啖饭耳,是何意也?”</p>

但贺若弼却不知悔改,他回怼杨坚说:“(高)颎,臣之故人,(杨)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p>

仅仅从这个回答,就可想见贺若弼并无政治场上的八面玲珑,也缺乏知人和自知之明。</p>

贺若弼不可以做宰相,是明确无疑的。</p>

他的思想依然停留在北周时期,那是君臣分治,以军功决定仕途的帝国初创阶段,但现在是杨隋的天下,帝国已进入一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p>

贺苦弼已经落伍了。</p>

他的这种思想,不仅只是落后于时代,还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p>

一如他父亲的结局,他父亲贺若敦,当年也是因为怨望,而被北周权臣宇文护所不容,最终被赐死。</p>

为了让他吸取教训,他父亲在离世之时,特意用锥子将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来。</p>

用来警示他,让他从此谨言慎行,不要再步他的后尘。</p>

但人是有弱点的,会好了伤疤忘了痛,总是会重复循环以往的过错。</p>

吸取教训的事,似乎从来不曾真的发生过,人都会心存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所面临的时势不同,而自己也与任何人不同。</p>

其实,这个世界上,错误总在循环,而结局也一再重复。</p>

贺若弼现在不自觉地走上他父亲当年的老路。</p>

这次入狱事件,虽然没有给贺若弼带来实质性的伤害,但朝堂之上,公卿之间,已有人上奏,说贺苦弼经常口出怨望之言,其罪当死。</p>

这只是一个开头,并且结局似乎也早已注定。</p>

但在杨坚最后的几个年头,在废立太子之后,杨坚已丧失了精进勇猛的锐气,他虽然不满意贺若弼的所作所为,但却不愿意再背负上诛杀功臣的罪名。</p>

也许杨坚心中,偶尔回想,他也会觉得,自己似乎已经杀了太多的故人。</p>

故人日稀,自己日暮,就这样吧。</p>

但杨广不同,杨广心比天高,志存远大,他想建立一个完全臣服他任何意志的朝廷。</p>

他不愿听,也不想听,更不准备听取不同的意见,更不愿意容忍不同政见的人存在,他需要一个蒸馏水般的,完全听命于他的朝廷。</p>

非常不巧,贺若弼和高颎相聚议论时政。</p>

作为天生的超卓统帅,贺若弼非常关注杨广对于突厥的政策。</p>

当杨广无限制,无条件地亲近、宠信突厥的启民可汗之时,贺若弼凭着军人的直觉,他准确地判断,突厥,总有一天会重新成为大隋的心头大患。</p>

于是,他和高颎相聚谈论此事,军政二界,最有智慧和威势的大臣,高颎和贺若弼的意见不谋而合。</p>

高颎忧心忡忡地对说:“此虏(启民可汗)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p>

当时,杨广正处于和突厥的蜜月时期,根本不可能,会接受如此逆耳之言。</p>

于是,杨广做了一件让人惊掉下巴的事。</p>

他一不做,二不休,竟然将杨坚一朝的三个元老重臣,高颎,贺若弼,宇文弼同时问罪处死。</p>

杨广真不愧是杨坚的儿子,他和杨坚一样,为人凉薄冷酷而寡恩,他早就有清除杨广老臣的计划,这只是一个导火线,是高颎他们撞到了杨广的枪口上。</p>

天与不取,必受其咎,杨广凭借这件案子,有意扩大了打击面,株连他们三家的宗族。</p>

杨广以此案立威,并将以高颎为代表的原废太子杨勇的势力,彻底连根拨起。</p>

杨广的朝廷,将彻底成为一言堂,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敢于反对杨广的声音和力量。</p>

杨广似乎达到了他的目的。</p>

同时,杨广也开启了他真正独夫的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