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九师惨败萨水咽,仲文冤死背锅忙(1 / 2)

 追击派和回师派,正面相持,互不相让。</p>

宇文述听出了于仲文的言下之意,他也变了脸色,厉声说:“何以知无功?”</p>

这就直指于仲文,想要让自己背锅,那他也不是好惹的主。</p>

听到宇文述这么说,于仲文才讲出自己真正的心意和决断。</p>

“昔周亚夫之为将也,见天子,军容不变。此决在一人,所以功成名遂。今者人各其心,何以赴敌。”</p>

他指出诸将的不配合,将会让此次征伐徒然无功,他要将指挥权收归自己,单头领导。</p>

这也意味着,他也准备一力承担此战的功名和风险。</p>

在大军出发之前,杨广确实有过交待,因为于仲文颇多奇计,又素著威名,让诸军都归其节度之语。</p>

事势至此,于仲文倚老卖老,况且此时,隋朝军容鼎盛,加上渡江之后,每战必胜。</p>

并且,他们还有一个倚仗,那就是在平壤城下,会合来护儿的水军,就足以打一场必胜的战斗。</p>

诸将只能同意于仲文进兵的计划。</p>

于是,隋军全军飞渡鸭绿水,长驱直入。</p>

他们一直渡过萨水,追击到离平壤城三十里的地方,但到这里,隋军已是强弩之末势了。</p>

并且水陆合围,会师平壤城下的既定战略,已经泡汤了。</p>

来护儿完全指望不上了。</p>

他的水军,已经远离指定的地点,再也无法组织有效率的进攻,仅能自保。</p>

并且,平壤城坚大且固,经过多日多方的兵员补充,今时不同今日,现在平壤城的防御力量,隋军要想硬攻,并非一朝一夕能成其功。</p>

于是,一道难题,摆在隋军面前,打还是不打?</p>

又如何全身而退?</p>

要命的军粮,已严重影响隋军正常的生活了,再持续下去,别说攻城,就是维持这支庞大军队的日常生存消耗,都已经成了问题。</p>

乙支文德非常清楚隋军的命脉,兵不厌诈,他再摆了于仲文一道。</p>

乙支文德本人也是个汉化颇深的儒将。</p>

当于仲文率兵追击,屡战屡捷时,他甚至专门写了一首诗,颂扬于仲文的功绩,他表面上服软,请求于仲文放他一马。</p>

他在诗中写道:“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p>

这首诗当然算不上什么高妙的诗作,但也可见乙支文德绝对是能文能武,颇有谋略和策算的的一代儒将。</p>

现在,又到了双方相持的时刻,乙支文德牢牢掌握了主动权。</p>

他开出了一个让于仲文无法拒绝的条件,高句丽准备投降。</p>

乙支文德再也不敢只身冒险去隋军大营,他派遣特使再一次向隋军投降。</p>

但这也不是彻底的投降,乙支文德提出一个条件,他说道:“若旋师者,当奉高元(高句丽王)朝行在(杨广)所。”</p>

隋朝此次出兵,本来就不是以灭亡高句丽为目的,只是想让高句丽君臣服软,朝见杨广而已。</p>

乙支文德彻底理解和掌握了隋军的真实意图,为了麻痹隋军,他自己主动提出,隋军一撤,他就将和高句丽王朝见杨广。</p>

朝见杨广是杨广需要的台阶,而愿意朝见,是这支隋军的目的。</p>

今时今日,即使乙支文德不提出来,隋军的现状,恐怕也无法再继续支持,何况,乙支文德给了一个台阶可以下。</p>

这是无法拒绝的好意,即使知道是致使的好意。</p>

宇文述见目的达到,而己方正好就坡下驴,于是,他同意了乙支文德或许全无诚意地投降。</p>

隋军已不得不撤了。</p>

并且是溃败性地撤退。</p>

因为,整个隋军,已经成了一盘散沙,甚至由谁来殿后,如何分批撤退都没有时间完全部署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