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豆入牛口必成擒,孤军何能全世充(1 / 2)

 窦建德的好日子到头了。</p>

他在战斗之中,被唐军马槊刺中,在逃跑过程之中,自然受到影响,终于被唐军在牛口渚追上。</p>

窦建德对牛口渚有种难以言喻的反感。</p>

因为,当时有一首民谣将他和牛口渚联系起来,唱的是“豆入牛口,势不得久。”</p>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更大的可能是李世民的攻心之战,发动群众,打一场心理战,气势战,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李世民的可怕。</p>

在牛口渚,窦建德终于支撑不住,他从马背上,轰然倒地。</p>

一代夏王,这个曾经的天选之子,已跌落尘埃。</p>

追击的唐军,要对窦建德下死手。</p>

生死关头,窦建德不再高高在上,他赶忙脱下战袍,对追杀他的人晓以利害,鼓动他们说:“勿杀我,吾乃夏王,能富贵汝。”</p>

于是,窦建德以堂堂一国之主,做了李唐的俘虏。</p>

也许,在那一刻,他的心中,想起了李神通,想起了同安长公主,他们也曾经是自己阶下之囚,但自己一直以礼相待。</p>

也许以往的香火之情,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吧。</p>

但他对于李渊的为人,和李唐的政策显然一无所知。</p>

李渊此人,虽然宽怀大度,大力重用隋朝故旧官僚,但对于真正和他争天下的这些枭雄们,却采取了冰冷而残酷的诛杀策略。</p>

他奉行从肉体上消灭他们。</p>

或者,这就是政治。</p>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p>

窦建德败。</p>

当李世民看到成为俘虏的窦建德时,他展示出胜利者的姿态,不留情面地指责他说道:“我自讨王世充,何预汝事,而来越境,犯我兵锋!”</p>

窦建德说了一句心里话,也是老实话。</p>

他恭敬而诚实地回答道:“今不自来,恐烦远取。”</p>

事实确是如此,李唐王朝要想统一全国,和窦建德必有一战,只不过,成王败寇,自古皆然。</p>

既然输了,那就只能接受结果。</p>

虎牢之战,对于洛阳整个战局和政局的影响,深刻而立竿见影。</p>

窦建德初二战败,初七,窦建德属下的偃师和巩县就投降了唐朝。</p>

而王世充治下的洛阳故城,主将弃城而逃,亚将以城而降。</p>

李唐的政治效率惊人。</p>

五月初八,就任命郑善果为山东道抚慰大使,安抚窦建德旧部区域。</p>

并且,李世民当场释放了五万俘虏,让他们回归本乡,这是一个最佳的宣传机器。</p>

他们所到之处,会将李世民一战而擒窦建德的战斗神化,并且,李世民仁义释俘,对于瓦解山东抵抗军的斗志,招降那些动摇的城池,显然远比军队更来得有用。</p>

当然,释放俘虏,除了有这二个用处之外,最重要的是,李世民现在需要轻装上阵。</p>

他知道,他的主战场,现在是在洛阳。</p>

李世民久经沙场,知道兵贵神速,趁热打铁的重要性,五月初八当天,他就马不留行,从虎牢出发赶往洛阳。</p>

初九,李世民押着窦建德、王琬、长孙安世等来到洛阳城下。</p>

虽然天高日丽,和风吹拂,天地之间充满了生气。</p>

但洛阳高高的城墙之上,王世充的心都凉透了,他的生机已绝。</p>

他知道,天已变了,他王世充已是明日黄花。</p>

当世双雄窦建德和王世充的第一次见面,想不到竟然是在洛阳城下,一个深陷囹圄,早晚成囚,一个已成阶下之囚。</p>

昔日风光,一朝雨打风吹去。</p>

他们二人相视,无语泪先流,一生心血,一辈子的事业,多少往事,愧悔涌上心头。</p>

王世充哽咽着说出二个字:“夏王”,就再也说不下去。</p>

窦建德抬头。</p>

洛阳城墙,高耸入天际,王世充立于其上,渺若无物。</p>

微风吹过,窦建德的袖袍猎猎飞舞,事已至此,他反倒神色平静,甚至感觉这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和自己不再有关系,也不那么真实。</p>

李世民展示了胜利者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大度,他将长孙安世释放进城,向王世充详细讲述窦建德失败被擒的经过。</p>